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假農民氾濫 真農民無農保

文/施朝祥

  凡事皆有價,那麼買當農民為職業,要價幾何?答:二十萬。

  日前監院糾正政院『假農民氾濫 視而不見』,把許久以來農業資源被非農民占用一事,被突顯出來。而有一些真正在務農的人民,卻常因沒有自己的地,而被排擠在農保之外,而且在多災多難的台灣,這群不是農民的務農者,都無法得到應有的災害補助。

  去年,kiki到農會辦理農保時,農會職員說:「對不起,你不俱有農民的資格,不能保。」
  kiki為自己辯護說:「我在自己的農場工作,怎麼會說我『不俱有農民資格呢?』」
  職員也無奈的說:「我要依法辦事,法令如何規定,就要有地才能算是農民。關於這事,我也沒法度(沒有辦法)。」
  職員又好心地說:「有一個辦法,你去買一塊農保就可以了。」
  kiki有些生氣的說:「我是農民,在農田中辛苦地耕作,卻還外另外花錢去買塊地來證明我是農民,這也真是太好笑了!」
  「如果是這樣,那我不保了!」kiki 留下這句話後就走了,留下一臉無辜的職員。

  回到農場後,kiki向大家抱怨這事。
  海媽聽到這事後說:「何必和自己過不去呢?這事很多人在做,而且買塊農保地才多少錢。」
  kiki不認可這樣的方法,說:「在土地上努力耕作的就是農民,為什麼要有土地才能是農民呢?法令不對,就是要去修法,而不是用錯誤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這話題就各自表述,沒有繼續討論下去。

  幾天後,海媽向阿祥問起這個問題,阿祥答:「依法理的話,應是要修法才對。可是……
   海媽立刻回應:「可是要等修法完成,不知要等多久,人都不知道還在不在。更何況這個法何時修都不知道?買個農保地就可以馬上解決問題,為什麼不買呢?」


「」
相關新聞:
 

註:
農保資格:依據從事農業工作農民申請參加農民健康保險認定標準及資格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必須符合
1.年滿十五歲以上者。
2.每年實際從事農業工作時間合計達九十日以上者。
3.無農業以外之專任職業者。
4.自有或承租農地依法從事農業工作連續經營滿一年。
5.全年實際出售自營農、林、漁、畜產品銷售金額平均每人達月投保金額三倍以上或投入農業生產資材平均每人達月投保金額二倍以上金額者。
6.未領有其他社會保險養老給付或老年給付者等規定。
7.農地應與其戶籍所在地之農會組織區域位於同一直轄市、縣(市)或不同直轄市、縣(市)而相毗鄰鄉之(鎮、市、區)範圍內。
 (一) 自有農地者:以本人、配偶、同戶滿1年之直系血親、翁姑或媳婦所有農地(包括農、林、漁、牧用地,但375減租耕地除外),林地平均每人面積0.2公頃以 上、其餘農地平均每人面積0.1公頃以上,或依法令核准設置之室內固定農業設施平均每人面積0.05公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者。
(二)承租農地者:以本人及其配偶承租農地(包括農、林、漁、牧用地),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承租375減租耕地平均每人面積0.2公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者。
承租375減租耕地以外之農地,林地平均每人面積0.4公頃以上、其餘農地平均每人面積0.2公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訂有租賃契約,經地方法院或民間之公證人公證者。但向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機構承租農地者,得不經公證。
自有林地面積未達0.2公頃、其餘農地面積未達0.1公頃,但連同承租農地面積合計,林地平均每人面積達0.4公頃以上、其餘農地平均每人面積達0.2公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者。
 (三)雇農:90.5.9已修正刪除,但修法前已通過會員雇農資格,其於繼續受僱期間可繼續參加農保。
不過一般來說,只要有農地,又沒有加入勞保、公保、軍保者都可加入農保。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單打獨鬥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台中市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建旺先生

文/施朝祥

  在一場雲林縣政府舉辦的會議中,巫建旺先生對台下數十名的農夫說:「如果大家不知道要合作,那麼坐在你旁邊的人就是你的敵人。」雖然話說語不驚人死不休,但道出了多少台灣農民的現況。農民一方面努力增產,另一方面又冀望自己的產品奇貨可居,這二種交雜心態變成一種不太良性的循環

2013-08-23_184615 

(▲巫建旺是台灣最早致力有機農業的農民之一。  圖/劉欣恒)

  巫建旺是台灣最早致力有機農業的農民之一,經營小瓢蟲農場於民國82年開始從事有機蔬菜生產,為國際自然美育基金會(MOA)第一個認證會員,又經營石圍牆酒庄有成,如今又為台中市有機農民努力,希望能讓有機的理念可以被社會大眾廣為接受

  巫建旺表示,現在很多種植有機的人,已經不談有機農業的基本概念了(註一)!這是很可惜的事,如果不談維持永續的概念,那麼有機還有什麼意義呢?而且不談永續的意義,那麼有機農民將會失去市場利基,尤其是都會區的小農更是如此

  許多設施業者,在溫網室中種植作物,地上連一根草也沒有怎麼能算是有機農業呢?很多農人只是把土當介質,這樣的栽培法都可以當作是有機農業,那麼台中市的農民將會失去競爭力,北部多少設施栽培的農民,每一場都是好幾公頃,台中市的農民都是小農難以競爭;另外,嘉南平原地勢平坦,很容易耕作,若只是要比量,台中市的小農可能都要舉白旗。

  台中有機農民的利基在於離市場近,南部有大量的蔬菜,卻沒有消費市場,台中市的有機農民應要把握這個利基,好好地打穩市場。

  巫建旺表示,這些年來的努力,讓他深深的體悟出,「這世界是沒有英雄的,一切都要靠團隊,事情才能作的大。只能把市場作大了,有機農民才會有將來。農業團隊不應只有農民單一化的組成,應要廣納各方人才,這樣才能把事作成。」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註:
有機農業是一個無論是土壤、生態體系及人類三者的健康均能夠維持永續的生產系統。這系統有賴生態上的過程、多元性及適應當地環境的循環,用以克服各種發展上的困難,而不是仰賴外間的介入。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尋根──阿力蠻說故事序

文/施朝祥

  阿力蠻身體壯碩,皮膚古銅色,看起來就是太陽的恩賜,台東的霧鹿部落人,在人類學上的分類是布農族,不過阿力蠻搞不清楚自己在人類學上的分類是什麼?

2013-08-13_232231 


     阿力蠻還在軍旅生活時,即開始思考,如果要回台東的部落,在自己長養的土地上,可以為部落作些什麼?作什麼樣的事才是有意義的。

  阿力蠻不斷地追尋,在許多友善農法的農場中實習,去年終於回到部落開始用種植作物,並在今年初終於有了第一批作物收成,開始走向友善農法的第一步。

  除了友善農法外,阿力蠻更想法找回部落原來的生活方式、生產作物的方式、部落的飲食文化。

  不過才四、五十年,農藥的使用,除了殺死了田裏的蟲,也扼殺了部落的種植文化與技能;化學肥料除了促進作物的生長,也加速了部落土地的酸化;消費文明帶來了,方便的生活,卻把壯青年都吸出去,現今社會快速發展,而部落卻不斷地蕭條。

  早年部落的人為生活所需,很多採自天然的自生植物,利用這些生物資源並妥善的保存下來而今在大量且豐富的物質生活中,這些來自於傳統生活的智慧卻被淹蓋。

  阿力蠻決心要找回部落原有的耕作方式、找回在地的飲食作物、香草作物、藥用保健植物、果樹、野菜、染料植物、蕨類植物等民俗作物。阿力蠻踏上歸鄉尋根之旅,開始拜訪族老,並在自己的田中開始進行嘗試…….





  後記:
  我在偶然的機會中窺見了這阿力蠻的事,覺得很有意思,就把它記錄下來。
  阿力蠻有個漢人的名字,不過我建議:把它丟到垃圾桶去,就沒有用他的漢名記錄他的故事。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大氣暖化 農民的新課題-專訪嘉義哈密瓜農

(文/劉欣恒採訪 施朝祥整理)

  世間上的事總有其規律,若能掌握規律,生活就會順心富足。但規律卻不是永恒不變?

  市場也有其規律,就交易量可以分為淡旺兩季,台語稱為大小月。鮮果市場則依民俗祭拜需求,在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時,會有較大的需求量,當然在農曆七月時的普渡更是需求暴增。至於水果禮盒市場,除了醫院探病外,在農曆過年和中秋節是最主要的時刻。果農想要能夠多賺一點,那麼這些重要的日子,就應會銘記在心,並依時節進行栽培。

  洋香瓜(Cucumis melo L.)屬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已經有4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原產中東和非洲一帶,很早就傳到中亞,然後傳到中國西北地區;另一支傳到歐洲。十五世紀傳入歐洲發展成溫室洋香瓜,十六世紀傳入美洲大陸發展成露地洋香瓜。

  洋香瓜別名網仔瓜、澎湖瓜、哈密瓜、美濃瓜,台灣種植種類繁多一般把網紋型厚皮的叫做「哈密瓜」、光滑皮肉較硬的蜜瓜型叫做美濃或叫洋香瓜,品種可謂琳瑯滿目,不但香甜可口、品質絕佳,且外型美觀,能一飽口福,還可供觀賞。本草綱目目記載:甜瓜瓤止渴、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壅塞氣、治口鼻瘡、暑日食之永不中暑,堪稱為果中珍品,最重要的是價格不錯,非常值得投資。

  19世紀日本從歐洲引進Muskmelon(網紋甜瓜哈密瓜),經過改良,2007年,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市,舉行了一場日本夕張哈密瓜的首次拍賣,其中最貴的哈密瓜竟然拍賣到了1箱(2個裝)200萬日元。據悉,歷史上的最高成交價為250萬日圓(台幣約92萬元) 。 

     日系哈密瓜可以獲得如此高價,最適合用來的作為頂級送禮水果。

       住在嘉義陳姓農民是個蠻豪爽熱情的漢子,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挑戰不可能的任務。當他還是新手農夫時,就勇於挑戰蔬果類中最難搞的美濃瓜。住在附近的親友,都覺得他瘋了,還有人特地跑來苦勸他,先從簡單的開始學習吧!沒想到,他一舉成功,種出好吃的美濃瓜,也讓親友們就此對他刮目相看。近一步又幫栗子南瓜在台順利成長,他又急呼呼的跳進日本種哈密瓜的研究之路。

      嬌嫩的日本種哈密瓜,剛來到台灣時水土不服,特別容易招引各種病菌「上門拜訪」。每天陳姓農民都要像醫生一樣,仔細檢查哈密瓜藤的葉片,再想辦法用酵素或其他無毒的方式,解決哈密瓜的各種「病痛」。尤其,堅持使用無毒的耕作方式,更加費工。

   陳姓農民對土壤的照顧在獨門酵素的努力下,土質從堅硬變得十分鬆軟,雖然土壤表面呈現稍稍乾燥的狀況,但是剝開表面,裡頭都是鬆軟潮濕的黑土。

   瓜棚裡整理得非常整齊的哈密瓜藤,不同於其他種類的哈密瓜,會將每一株留下兩顆的做法。陳姓農民為維護品質,每一株,只會留下最好的一顆。以確保留下的每一顆都很營養豐富、美觀漂亮。

2013-08-11_134936  

(▲PE布隧道式栽培哈密瓜。 圖/劉欣恒)

2013-08-11_135054  

▲因為太重了,所以每顆哈密瓜都會被細心的繫上繩索,猶如嬰兒背帶般,幫忙「托」住每一個「小寶貝」。 圖/劉欣恒

  在陳姓農民的細心照顧下,哈密瓜如其所願的順利成長了,生長狀況比原來預期的還好,大氣暖化提供哈密瓜的最佳的生長因子,讓原本要三個多月才會成熟的哈密瓜,縮短為二個多月,整整提早了一個月,早熟帶來了另一場災難。

  預計作為中秋節禮品送出的水果,提早了一個月成熟,不只但中秋節的月亮沒能跟上這腳步,連哈密瓜的包裝禮盒、行銷佈局都沒跟上這腳步。倉促中,包裝禮盒的計設人員連夜趕工,第二天馬上將樣稿送到印刷廠;行銷人員天天憂惱,只能靠人脈不斷地推銷,希望為這個因大氣暖化而早產的哈密瓜找到最佳的出路。

  大氣暖化為農作物的生產,投入了巨大的變數!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老農立傳-蘇光明:農民合作化走出新路


蘇光明夫婦和十個梨子達人共同經營在東榮農場。

2013-08-07_052433  

(▲蘇光明 圖/劉欣恒)


    年輕時的蘇光明以販賣農藥維生,那時到農藥公司受訓時,才體認到什麼是種植管理。在農藥公司的訓練中心,種有許多非常精準的實驗數據,對植物的生長條件的控制、養份肥料的使用量與生長間關係的實驗數據,都作了詳實的記錄與分析。特別是在農藥劑量的使用對病菌抑制及作物的反應都作了詳實的研究,打開了蘇光明對種植的眼界,瞭解到具有科學精神的栽培方式。

    有鑑於一般農民對農藥的不瞭解,只是聽信農藥商或是同業的說法,隨意地噴灑各種農藥,不但花了錢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還對土地造成的了嚴重的傷害感到非常難過,於是辭去了農藥販賣的工作,回到田間開啟科學化農事管理的教育工作。

    成立公田推廣合理農事管理

    蘇光明在自己參與的產銷班中,成立了共同管理的實驗田,由產銷班的成員共同管理,以防止別人認為有藏私之疑慮,並將生產過程完全記錄下來,比當時農民使用農藥的減少一半次數與計量,栽培出和其他農民一樣品質和數量的高接梨,希望透過公開與透明管理的方式,來教導農民如何科學化管理農事。有些農民相信了這一套的農事管理方式,但還是有許多的農民不願接受這件事,依舊不斷地噴灑各式各樣的農藥,彷彿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心理得到依靠。 

  自行培育微生物肥料

     在自然界中存有豐富的微生物,微生物能固定天然氮肥,轉化為胺基酸、蛋白質為肥分,溶化土壤中不溶性的磷酸鹽為磷肥,又能自行光合作用製造葡萄糖。

  微生物也可合成氨基酸、核酸等有機肥分,分解纖維、澱粉等高分子醣類為有利植物的低分子醣類,更能分泌各種有機酸、抗生物質、生長激素,以促植物生長、提高抗病力。

   對農作物生產而言,有些微生物會引起病害,有些微生物能幫助養分、水分之吸收。如果把含有某種活微生物或酵素的固體或液體製劑,施用在種子、幼苗或土壤 上,對農作物生產有直接或間接的幫助,不但可以增加植物營養要素的供應、還可以使土壤中養分的有效性提高、並增進根系之生長與養分之吸收以及使土壤維持在 良好生態環境下發揮功能等等的效用,均可稱之為「微生物肥料」。

2013-08-07_052414  

▲蘇光明的太太說:「兩人的認識是因為菌種對了!找到了天敵」(圖/劉欣恒)


  在經由農業行的科學的訓練後,蘇光明也瞭解微生物肥料的種要性,於是開始自己培養各式各樣的菌種,也因為培養菌種而認識了另一半,蘇光明的太太說:「兩人的認識是因為菌種對了!找到了天敵」

  和消費者建立關係

    民國八十餘年,蘇光明體 認到農民光是會生產是不夠的,農民要進一步和消費者建立關係,讓消費者瞭解農民的生產過程的付出、讓消費者體驗收成的快樂,於是再和雲仙洞大料坪的農民們 開始果樹認養的活動。當許多人都還在認為,讓消費者來園子體驗是很不理智的事時,一般農民會說:「生雞蛋的沒,放雞屎的有。」

    並不是所有的社區農民都認同這一份想法,剛開始那幾年,每次要舉辦活動前,都要去向沒有參與果樹認養的農戶拜託,希望不要在活動舉辦前噴灑農藥,以免農藥的惡臭味,讓活動參與者產生負面觀感,經過幾年來的努力,社區的農民都會主動的配合了。

    另外,為了讓消費者親自體驗的形式和安全考量,十餘年來不斷地改進。為了不讓消費者摘梨子時用剪刀等工具,以免發生意外,經大伙會議後決定改變單粒套袋, 讓消費者只要用手輕輕一轉就可以把梨子採下來。雖然單粒套袋,在工序上比一般套袋麻煩許多,但仍是值得使用的套袋方式。

    對於老人、身心障礙者也有地勢較為平坦之處,讓行動不便者也可以和常人一樣享受親自採果的樂趣。

    十餘年來的努力,漸漸的受到企業與政府的肯定,也為此一活動提供了更多的資源與協助。農民和消費者的接觸,提供消費者所不知的農業技能與知識,也讓社區的農民成為梨子達人,感受到身為一個農民的驕傲。

    其實,消費者的體驗之旅對農場的直接收益並不大,有時還會因為消費者的無知,造成農場更大的損失,但卻因為建立了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關係,而成為宅配的穩定客源。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好品質的產品,才能讓梨子產業在一片低迷中,維持一定的銷售量。

  蘇力颱風來襲

  此次蘇力颱風來襲,造成農友許多未收成的高接梨果實掉到地下,或是撞傷、擦傷,農民怕見景傷情,在颱風過後一直不敢進入園子察看災情。

  風災一直是台灣農民必要面對的風險,對一年一收的果樹而言,這是個很沉重的負擔。為了減少農民的損失,蘇光明協助找到有意願的酒庄,將這些無法以鮮果賣出的高接梨釀造成酒,並以拆成的方式和結算,以免造成二方的太大壓力。

  除了釀成酒外,在中醫上梨的功能「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

  生吃梨可以明顯地解除咽喉乾、癢、痛、喑啞,以及便秘、尿赤等秋燥症狀;而熟食梨可滋陰潤肺、止咳袪疾,對喉嚨有很好的潤澤、保護幫助。

  東榮農場也將高接梨和中藥材熬製成的「秋梨膏」,使梨子可以找到新出路。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內需才是部落農業之道-友善農法農業學程之六

文/施朝祥

  「部落農民的農產品,要先送到十三公里遠的東勢,再用大卡車運送到一百五十多公里遠的台北果菜市場拍買。

  然後,再買不知從何處而來,賣到東勢,經由菜車送到部落來的菜。這一往來,是多麼地不合理,經過這麼遠路程的運送,經過那麼多次交易,這些都需要資源與利潤。

  中間要被賺這麼多手,部落農產品便宜的賣到都市去,再買不知何處來的昂貴蔬菜,這怎麼會賺錢呢?」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理事長林建治語重心長的說。

2013-08-02_190528  

     瞭解到部落農業問題的根本,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決定以生產內需為主的農作物,種植部落廚房所需的食材為主,讓農產品不用賣到百里外去,也不用再買那些不知從何而來?不知陳放多久的食物。部落生產部落所需的食物,有剩餘的農產品再賣到外地去,如此才符合食物哩程,要生產給自己部落的族人,種植作物就不必考慮賣相、不需要用農藥,也不會造成污染,雖然污染的水都會流向都市去。


  在一系列「友善農法農業學程」,讓大安溪沿線部落的農民與新生代,瞭解了各式各樣友善農法。聽的越多反而越模糊,不知要用那一種方式來栽培作物。


  本週課程,開始以實務工作為主的課程,特別聘請布拉姆農場的andy當業師,陪部落的農民開始種植作物。

2013-08-02_190545  


     在課程中,許多的農民才知,原來種植作物不能用想像的,而是要瞭解作物的特性,依其特性而栽培。

  很多農民都誤以為,在買菜苗時越大越好,殊不知菜苗越大,根系越扭曲變型,反而越不好照顧。許多部落農民都認為,四季豆不要在一個地方種三顆以上,當幾顆互相糾結時,還特地去把它分開,以免太擠而生長不好。Andy反而說,四季豆在一個地方要種十顆,而且越糾結盤纏,四季豆越能發揮出本能,反而生長得更好。

  在實務的討論中,每個農民都可以侃侃而談互相交流,達到真正學習的目的,接下來要開始種植作物了,就從育苗開始。

  邁向部落內需型農業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