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我很掛慮雲林孩子的將來 請李律師盡速承諾拒絕基改食品進入校園




本月20日(11月),由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台大種子研究室、綠色陣線協會等團體組成的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公布,包含15名縣市長候選人在內,全國已有142位候選人,願意在選前公開承諾,當選後將拒絕基改食品進入校園。其中不乏民進黨籍的候選人,游錫堃、鄭文燦、林佳龍、賴清德、陳菊等五都候選人均已在列。然而,令我們驚愕的是,在已承諾的候選人中,居然未見李律師的身影。

早在食用油風暴之前,就已經有許多專家學者指出,基改食品因為缺乏長期人體試驗結果,長期食用將對人體造成何種危害實屬未知。研究基改作物議題的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更指出,在基改食品中,大量使用於製造各種豆類製品的基改黃豆,確實存在進口倉儲條件及農藥殘留過高等健康風險,絕對不適合發育中的孩子食用。推動基改食品退出校園,就維護學童健康來說,絕對有其必要性。

再者,台灣民眾食用大豆製品比率甚高,然而,這樣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卻長期有賴國外進口,就糧食安全角度,實在有必要推動本土大豆復耕。而推動基改食品退出校園,不但可作為鼓勵農友復耕本土大豆的動力,更可進一步確保食物來源的安全性,縮短了食物運送里程,一舉三得,難道不是彰顯雲林作為台灣農業首都應有的前瞻性作為?


高雄市已經宣示營養午餐70%以上將採用非基改食品,高雄做得到,雲林應該更可以做得到。莫讓農業首都一詞淪為口號,我們衷心期待李律師能在投票前,儘速承諾拒絕繼續讓基改食品進入校園。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農會可以做什麼?

 就農會的法律定位,農會是農民的自治組織、亦是農民的政府。那麼,農會應該發揮什麼目的?

編號
任務
闡述
保障農民權益、傳播農事法令及調解農事糾紛
○農會應積極落實知情權,並教育、培力農民,以深化農民對農業法令與農業政策的認識
○農民糾紛農會解,農會應擔任「農民的調解委員會」
協助有關土地農田水利之改良、水土之保持及森林之培養
○農會應擔任農業用水的科學化、合作化、環保化的領頭羊
優良種籽及肥料之推廣
○農會應培力農民學習、使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與生產資料推廣
農業生產之指導、示範、優良品種之繁殖及促進農業專業區之經營
    農會應培力農民學習、使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與生產資料
農業推廣、訓練及農業生產之獎助事項。
○農會應善用各種行政資源,培力農民學習、使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與生產資料
農業機械化及增進勞動效率有關事項
    農會應擔任農業機械化的領頭羊
    農會應擔任農業勞動效率化、科學化的領頭羊
輔導及推行共同經營、委託經營、家庭農場發展及代耕業務
    代耕業務:
>農會應整合農村勞動力,以發展農業勞動交工體系
>借發展代耕體系,培養農業青壯年勞動人口
農畜產品之運銷、倉儲、加工、製造、輸出入及批發、零售市場之經營
    農會應發展農產品從初端至終端整體流通體系,以取消盤剝
    農會得同時肩負畜牧產品
農業生產資材之進出口、加工、製造、配售及會員生活用品之供銷
    農會應研發適地適性之農業生產資材
    農會應組織農民,發展消費合作社
農業倉庫及會員共同利用事業
○農會應積極進行農業社會調查,挖掘、創造各種共同利用事項,以加速農民之合作化與集體化
十一
會員金融事業
○農會應向農民集資,發展各種合作事業、農產品加工事業、農村旅遊等
十二
接受委託辦理農業保險事業
○無闡述
十三
接受委託協助農民保險事業及農舍輔建
○無闡述
十四
農村合作及社會服務事業
○農會應組織、培力農民成為志工,以進行社會服務事業
十五
農村副業及農村工業之倡導
    農會應發展農產品加工體系
    農會應發展農產次級品加工體系
    農會應發展農業廢棄物再利用體系
十六
農村文化、醫療衛生、福利及救濟事業
    農會應組織農民,成為文化主體,如:影像工作隊、農業公民記者
    農會應發展包含社區公共衛生、預防醫學等在內之農村醫療體系。
十七
農地利用之改善
○由於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對農地地力(乃至食品安全、環境)戕害甚大,因此,農會培力農民,發展各種生態有機之農法,如:鴨間稻、漁茭共生
十八
農業災害之防治及救濟
    農會應進行各種農業災害防治之教育組織工作,以培力農民成為災害防治之主體
十九
代理公庫及接受政府或公私團體之委託事項

二十
農業旅遊及農村休閒事業
○農會應積極發展各種進步的農業旅遊模式,如:生態村
二十一
經主管機關特准辦理之事項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台酒公司切莫追究刑事責任

最近,社群網路謠傳「公賣局」使用越南進口,含戴奧辛的大麥釀造啤酒,且「公賣局」將宣布台啤、金牌等啤酒下架,股價有得跌,且檢調已查封攘攘酒廠近萬噸大麥,並請大家努力傳出去,不要再喝啤酒了。台灣菸酒公司緊急澄清與駁斥,台酒公司旗下所有啤酒系列商品全部使用歐洲德國與法國進進口的優質大麥芽,社群網路上傳言台酒使用越南大麥,純屬不實指控,台酒公司自始至終沒有進口或使用過越南大麥,或以越南大麥加工的麥芽。

不管謠傳之動機是否出於惡意,但生產過程不透明,商品標示不詳實,未註明各種原料來源,才給予了謠傳空間。當然,台灣啤酒系列商品若矢志追求100%本土化生產,克服一切困難,讓原料在台灣契作,就更無謠傳之機會了!

面對食品安全危機之狂風暴雨,台灣菸酒公司身為公營企業,首要之務,不是追究謠傳之刑事責任,而是帶頭反省檢討及大改革,重建生產完全透明化與在地化之食品安全制度,原料在地生產,才能受台灣菸酒公司、政府、媒體、公民社會、民意機關之管控監督,才可能實現完全之透明化,原料只要仰靠進口,不論來自何地,無從管控監督!


而從食物里程最小化之原則來說,台灣菸酒公司也須逐年減少原料進口!唯有從原料至釀造,全在台灣生產,台灣菸酒公司也才能自豪無愧地宣稱,所有製造之酒品是100%正港的台灣味!

化學農法為何仍當道?

現在,有機農法,自然農法,生態農法,雖未當道,但逐漸流行起來,其實,台灣被美國帝國主義殖民輸入之「綠色革命」──化學農法──取代以前之古早農法、傳統農法,就是崇尚物盡其用、物質循環、與自然共生之農法,今日被視為進歩而應取代化學農法之有機農法、自然農法、生態農法,在本質上,僅僅是古早農法之復興或回潮而已。

這說明了,本土古早之技術,未必落後,帝國主義殖民輸入之技術未必進歩,未必是本土古早技術之更好取代者,但帝國主義挾其軍事/經濟/意識型態霸權,把其技術建構為「現代化」文明,而徹底貶鄙本土古早技術,建構為落後、蒙昧,建構為貧窮之因與果。

然而,化學農法仍然當道,而且,還更極端地,往基因改造之方向“發展”,為什麼呢?

原因之一,化學農法之單位面積產量高於友善環境之農法,但其實,只要加以科學實驗研究,絕不難發現友善環境農法提高產量之新思維、新技術、新方法,而生產者實踐合作化,共同民主經營管理,統一運用勞動力,凝聚集體智慧與創造力,必能比化學農法更能戰勝病蟲害、氣候對農作物生長之影響。而台灣官方/半官方之農業技術機構與大學農學院,從未科學研究如何提高友善環境農法產量之技術、方法及原理。

  原因之二,化學農法之生產者被剝奪了科學知情權,農業行政機關、衛生行政主管機關、勞動行政機關三者長期一致,不分藍綠,皆失職地,不調查研究化學農法對生產者之健康危害及風險,關注支持友善環境農法之公民團體應要求,前述三機關立即委託調查研究化學農法對生產者與消費者之健康風險,並推動修法,將化學農法生產者之勞動安全,納入『職業衛生安全法』與『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之規範,農藥之製造販售企業與商家應負農藥使用之知情權責任、教育責任、環境責任,及保障農藥使用安全責任。

原因之三,農業資本主義化與發展主義,造成了農業社會價值不斷被輕賤,農民收入不斷遭盤剝,農村年輕人口不斷流出,農業勞動力不斷短少,農家交工/換工/互助之傳統共同體關係不斷瓦解,農民年齡不斷老化,所以,不能不依靠農藥與化肥──省事省時省工,才能苟延殘喘地,續命農業生產!


所以,必須推行生產合作化,重建農村民主共同體,實踐為滿足在地食物需求與各種公共需求之有計劃生產,才能終結化學農法,才能讓休耕土地全面綠色復耕,由青年返鄉復耕。


關於三心一葉,我們想問張麗善

    面對雲林農業勞動力人口老化,提出『三心一葉』之人才培育政見(一心即台大農學院、三葉即北港農工、虎尾農工、西螺農工),顯比李進勇進步。就政策價值而言,我們深感認同。但我們認為,「三心一葉」可能存在幾個問題,想請問張麗善您:
    (一)、雲林縣現有三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是否應納入農業人才培育的機制中?如何納入?
    (二)、在我們<農業首都高職教育輕農重工?>文章已指出,三農工的農業相關科比例,虎尾農工為25%、西螺農工約18%、北港農工33%,這麼低的比例,請問您要如何變革?
    (三)、雲林為台灣養殖業之重鎮,但雲林三農工裡,竟無養殖相關科,請問您要如何變革?
    (四)、在2000年時,已逝世之雲林縣前立委林明義,表示:「台大雲林分校將設立農學院、工學院、醫學院及生化園區」,但至今已過14年,只有台大雲林分院實現,請問您要如何兌現您的政見?否則,會不會又讓縣民再等14年?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農村經濟新頭殼:鐵馬旅遊

最近,<環境資訊電子報>刊出「新興自行車經濟 歐洲創下65萬就業機會」一文,該文引用魯汶交通運輸與移動研究所即將在12月正式發表「歐洲自行車產業就業機會現況與成長」之研究報告,指出自行車旅遊業(包括住宿和餐廳)是新興自行車經濟之大宗,雇用了52萬4千位雇員。

以本電子報團隊待在雲林兩年之觀察,馬英九所引以為傲之政績──開放陸客來台旅遊,不管是團客,還是自由行,其實對台灣農村經濟並無實惠,因為,農村無大型旅館,大陸團客無法在農村住宿,而自由行旅客則因台灣農村之公共運輸過於落後,班次少,服務差,車速慢,價格比台北還貴,也難以進入,故亟需借鏡歐洲自行車經濟之成功經驗,發展“鐵馬旅遊”,才能將台灣境內外之旅客「大量引入」農村。

當鐵馬旅遊發展起來,也才能有效吸引青年人返鄉,將閒置三合院或老屋修繕改造,經營民宿與農村餐廳──食材100%在地採購之綠色創意料理餐廳,並發展農事體驗旅遊、農村生態人文旅遊,善用農村在地資源,發展加工食品、伴手禮及文創商品之研發製造業。

那麼,具體來說,要如何發展農村鐵馬旅遊呢?
一.立法規範高鐵、台鐵、國道客運須配合,提供免費載運鐵馬之服務。
二.補助各縣市政府建設鐵馬旅遊之路線指引系統,包括:
◎路標、路牌;
◎專用道;
◎網路地圖系統。
三.獎勵(包括補助、投資或無息貸款)青年成立合作社或社會企業,經營以下事業:
◎在火車站外、國道轉運站外、高速公路交流道口、鄉村出租鐵馬;
◎善用農村閒置空屋改造為民宿;
◎食材100%在地採購、綠色創意料理之餐廳;
◎研發善用在地資源綠色生產之加工食品、伴手禮、文創商品;
四.設立鐵馬旅遊行銷網站,有日本、韓文、英文版,免費供鐵馬旅遊相關業者上網行銷。

  若將鐵馬農村旅遊發展起來,才能:
一.引青年人口回流鄉村,促進城鄉均衡發展;
二.使農村閒置之各種資源重新予以開發與善用;
三.發展出非感官消費式之深度旅遊,具有精神充電作用與刺激對都市資本主義生活現狀省思之深度旅遊;

四.帶動台灣單車產業之擴增與台灣單車使用率之提高。

食物里程最小化之基進含義

  一般而言,是從節能減碳、友善環境之觀點,主張食物里程最小化,但這一觀點有其侷限,如果發展出再生能源且零排碳之長程運輸載具,則食物里程最小化之主張就不能成立。

  食物里程之基進含義,應是為滿足在地之食物需求與各種公共需求而有計劃生產,反對將農作物、畜產、水產當作完完全全之商品,反對以賺取最多貨幣、最大利潤為目的之生產。

  將食物運至遠處,只有三種可能,一是賑濟,二是援助,三是賺取最多貨幣、最大利潤,前二者,非常態,第三者,則是資本主義全球化、自由貿易、農業帝國主義所欲為之。

  而為達成第三者,必定罔顧在地之食物需求及各種需求,及對地球之環境責任、氣候責任,及糧食人權,因為將食物運銷至遠處,幾乎是賣給食物過剩但富有購買力之地區,但絕無可能賣給無購買力但食物需求急迫之地區。

  食物里程之基進含義當然也反對都市擴張、徵收農地並予快速大面積水泥化,並要求都市盡可能食物自給自足,善用都市內各種空間生產食物。

  我們倡議及推動「農業首都」與農業縣食材之各種在地採購方案,即是為了貫徹食物里程最小化,為了抑制都市向外資本主義擴張,以朝向『田園都市』發展,以在公園、天台、陽台、廣場、分隔島...等一切可能空間農耕、種植,及盆栽,既能改善都市空氣品質與環境品質,且能降低熱島效應,同時節電,並使都市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讓市民享受農事勞動之樂趣。


  食物里程最小化→宜居城市/田園城市→城鄉均衡發展。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食物里程最小化與食品安全

    在農鄉,常聞及,農民把不施化肥與農藥之自種農作物主動熱情地分贈予親戚、好友、鄰里,而將慣行農法(化學農法)之農產賣給了盤商,經遠程運輸及層層轉手,最後,被不認識且終生不可能謀面之消費者食用。

把不施化肥與農藥之自種農作物主動熱情地分贈予親戚、好友、鄰里,其實,是農村共同體瓦解前(被資本主義所瓦解)分享傳統(文化,也表現為習俗)之遺留,而目前普遍之慣行農法(化學農法)則是以美國帝國主義為首之「綠色革命」殖民輸入台灣所致,而「綠色革命」之化學農法,也是瓦解農村共同體之元兇之一,當農村年輕人口不斷外流,勞動力不斷短少,農民不斷年老,只能依靠省事、省時、省工之農藥與化肥,以維續農業生產與微薄生計啊,此所以化學農法成為了慣行農法!

而台灣之農政單位(從中央到地方)從不願委託調查研究慣行農法對農民之健康風險,當然也就不願告知與教育農民,關於健康危害之真相,當農民不知而無感,慣行農法就能慣行下去。那為何農政單位不顧農民之勞動安全呢?因為慣行農法繫乎龐巨之產業利益,石油化學產業之利益,其令歐巴馬之前任小布希公然捏造藉口,不惜撒下瞞天大謊,派美國軍隊當炮灰,侵略伊拉克!

若實踐食物里程最小化,為滿足在地之食物需求與各種公共需求而有計劃生產,食物之使用者與生產者之距離非常親近,從地理距離到心理距離、情感距離、公共距離,皆非常親近,並可能經常發生面對面之緊密交流互動,生產過程不能不透明化,生產者之公共責任感不能不提高,彷如回到農村共同體之「分享」傳統,食品安全能不受保証保障嗎?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李進勇為何不提農業人才培育政見?

    農業勞動力人口老化與斷層,雲林亦然。對此,張麗善提出「一心三葉:深化人才培育平台」政見,如下表格:

政見
闡述
台大農學院設院
結合北港農工、虎尾農工與西螺農工,從實作技術到研究發展,培育不同專長、專業之農業人才。
設立「基礎農業人才培育基金」
由縣府、各農會成立,與北港農工、虎尾農工與西螺農工三校合作,提供學生投入創新農業。
設立農業育成中心
繼續推動雲林農業大學,並於社區大學廣設農業行銷、農產品文創研發,及發展農業休閒觀光等課程,多方面培力人才。

    既然張麗善已經提出農業人才培育政見,那李進勇呢?李進勇之「教育翻轉、雲林領航」政見,如下:
  國中小全面教科書免費。
  國小學童全面每周一次免費牛奶。
  成立全縣食材供應中心。
  建立安全校園及健全師資。
  國中小校校有警衛。
  推動戶外教育安全SOP作業規範。
我們可以看到,上述政見沒有一項觸及農業人才培育。而我們去李進勇FB上尋找,亦無相關隻字片語。
我們對此甚感納悶:農業首都,是民進黨於雲林執政一再標榜的口號,難道農業首都不需要培育農業人才嗎?
    我們對此也甚感憂心:雲林農業勞動力人口老化及缺工,再沒有青壯年農業人才投入,恐難永續,農業首都將一去不返。

    我們如何放心讓李進勇當農業首都的首長?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請未來縣長,打造雲林為非基改農業一級城市吧!

  針對基因改良作物可能招致的健康風險,在西方世界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加以證實,許多國家都已經明令不准種植或進口基改作物,而雲林作為台灣的重要農糧生產基地,應該肩負著讓雲林縣甚至全台灣人民,都能安心食用非基改作物的重責大任,因此,通過《雲林縣基改作物自治條例》就變得刻不容緩。
  首先,學童的營養午餐、醫院的病人膳食,應該優先採購於雲林縣境內所種植生產的非基改黃豆、黑豆、馬鈴薯等作物,以及使用該原料的加工食品,畢竟,處於發育期的學童,和相對體弱的病人,都需要更健康、安全的飲食。
  其次,於雲林縣內各賣場,應增設「基改食品專區」。即使人們都知道基改作物對健康有影響,但是,大量基改作物及其原料所製的加工食品,充斥在各大小賣場,如果沒有設立專區以利辨識,消費者在購物消費時,就難免會購買到基改作物與其加工品。
  此外,舉凡有使用基改作物的餐廳與飲食業者,都應該由縣府統一設計「本店使用/販賣基改食品」之大型辨識標誌,醒目地張貼於店家門外,因為現在民眾外食比例極高,餐飲業也應該負責任地對於所選用食材進行明確標示,讓消費者能真正吃得安心。
  雖然上述的政策作法,可能可以讓消費者避免誤觸食安地雷,但是,教育才是治本之道!未來,學校的環境教育與健康教育課程,應該以「認識基改作物」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如若從小開始教育起,將來這些學生不管作為單純的消費者,或是進入農業生產端,才能有更進步的思想與作為,提升整體社會對健康食物的認知水平!

  我們期許雲林縣能成為領頭羊,朝非基改的農業一級城市邁進,不只讓雲林縣民榮耀,也嘉惠全台灣受食安危機所苦的消費者。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