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轉載】會後報導:TPP對台灣養豬業是福是禍?

蘇偉碩醫師跟雲林豬農一起討論何謂TPP
豬農專心聽講及參與討論

「台灣加入TPP」已成為國、民兩黨總統候選人不證自明的共識,但加入TPP對各產業帶來的損益影響卻未曾被具體說明。為此,由雲林青年豬農組成之養豬讀書會於昨日(12/27)舉辦講座,探討TPP會對台灣養豬業造成什麼影響以及因應之道。

一般人都誤以為務農、養豬是漸漸消失的產業,卻不知雲林有一群從事養豬的年輕人在這裡熱情耕耘上一代留下來的產業,並將產業注入年輕人的新想法。這些年輕人,由於不希望自己注入心血的養豬產業,最後默默地成為TPP下的犧牲者,所以邀請反瘦肉精與反美牛專家蘇偉碩醫師,來說明TPP對於養豬業之衝擊。

蘇偉碩表示,按照經濟部的評估推算,TPP乍看利大於弊,但衝擊卻幾乎集中於農漁牧產業。而當蘇偉碩詢問在場豬農是否曾有政府單位派人針對TPP可能造成之影響進行說明與宣導,卻發現公部門竟未曾對豬農說明任何影響與對策。對此蘇偉碩感到相當驚訝,也提醒豬農應盡快向相關單位與總統候選人提出要求,以免首當其衝卻不自知。

另外,蘇偉碩強調:「養豬業可能受到降低關稅的衝擊外,還可能受到其他方面的影響。例如許多豬農認為可以靠產地標示來區別台灣豬與外國豬,但TPP有條致命規則,會要求各國不能有『歧視性標示』,換句話說就是完全不能產地標示,若違反了此規定台灣政府可能會被告。」並再次強調要求總統候選人端出具體對策的必要性。

最後,蘇偉碩認為,無論TPP對台灣養豬業來說是禍是福,都應該讓「利害關係人」充分了解自身權益與因應之道,讓社會大眾共同討論TPP帶來的利弊影響,方有可能找出有效的談判籌碼與因應之道。而現場多數豬農都表示希望持續深入瞭解TPP帶來的各種影響、共同思考對策。



【TVBS】 媒體問瘦肉精豬肉 朱立倫猛轟蔡英文黑箱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投書】TPP背後的國際較勁

【投書】TPP背後的國際較勁              

作者:鍾秀梅(成功大學台文系系主任)

自2013年8月起,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就已經是台灣朝野的共識。當時台灣無論藍綠一片狂熱,為加入TPP而卯足全力,馬英九總統誓言在8年之內成為會員,「一定要努力創造條件加入」,經濟部國貿局則一再宣稱該協議是所有自由貿易協定(FTA)裡面的「精品」,讚嘆是「最高品質的FTA!」

在此之前,同年7月10日,台灣和紐西蘭簽署「經濟合作協定」,官方也一再強調,這是台灣與已開發國家及非邦交國簽署的第一個經濟合作協議,意義無比重大,結論是:「有助於台灣未來加入TPP」。

就在當月的《衛報週刊》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牛津大學教授賈通‧艾旭(Timothy Garton Ash)所寫的〈當潘葛洛斯博士遇見馬基維利〉。通篇文字頗能洞悉當前以美國為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政治經濟布局及其陷阱,對於TPP的性質尤其有深刻分析,該文或許可以給我們多一些層次的思考。

        美國主導TPP的發展,目前簽署或協商中的國家已有環太平洋諸多國家。但是,不管再怎麼談,所有的伙伴關係都將中國排除在外。艾旭教授指出:將中國排除在TPP伙伴關係之外的代價太大,因為全球經濟蕭條,唯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然則,西方傳統馬基維利的思維,將全球自由市場貿易作為政治手段,形式上是炒作地緣經濟,實質上卻是大搞地緣政治,這將造成雙輸的局面,最壞的結果,將會是回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局面。

        什麼樣的局面?那個年代的分析,大概以列寧最為精準,也就是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聯合起來,形成金融寡頭,亦即在人民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野心於焉產生。一戰之前,世界的政治經濟秩序以英、法兩大殖民強權為主,但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日本崛起,嚴重威脅到英國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的既得利益。一戰的結果讓倫敦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地位,其控制的殖民地也因為戰爭耗損失去其統治效力,美國鯉躍龍門成為經濟強國,日本也在此情勢中得利。

           然而一戰過後,從1919-1922年一系列的國際會議召開,美國威爾遜總統宣布「十四點和平綱領」,主張取消關稅壁壘、削減軍備、支持殖民地自決,保證新興國家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儘管美國國會對威爾遜的主張持保留態度。

   1919年也是東亞人民覺醒的一年,其中包括了韓國、中國等弱勢民族的鬥爭。同年3月,在日本帝國奴役下的幾十萬韓國人發動了廣泛的起義,這場鬥爭強烈地觸動了中國。1919年的「五四運動」,通過學生、商人罷課、罷市,抵制日貨,改變了歷史,也為往後的中國社會與經濟革命提供了基礎。

        一戰的結果等於是對老牌帝國做出清算。如今美國做為全球政治、經濟與軍事霸主已近一百年,卻依然未能從歷史得到教訓。美國設計各種跨國機制,盡可能摧毀有自我更生能力的經濟體(社會主義、合作經濟、團結經濟、原初社會),甚至連那些依循自由市場法則而壯大的、有可能威脅到其利益的民族國家都難以逃脫其制度性的宰制。

        無怪乎賈通‧艾旭教授謙卑地呼喚潘葛洛斯博士的到來。潘葛洛斯博士是伏爾泰小說中的人物。18世紀的法國,封建君主政體盛極而衰,封建貴族階級驕傲但財力日趨薄弱,社會地位日薄西山。相對的,反對舊傳統、舊制度、舊學問的理論蓬勃興起,伏爾泰即是歐洲思想史上啟蒙運動的代表性人物,其諷刺作品《贛第德》是針對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而來。萊布尼茲認為世界上一切現實都是自然的安排,是完全協調的,因而是盡善盡美的。贛第德的老師潘葛洛斯是萊布尼茲的信徒,可是贛第德遍歷歐洲苦難,不願相信世間是自然協調美好的,他認為,硬要說是美好,那一定是欺騙人民的謊話,為的是維護舊政權、舊社會、舊制度、舊禮教。但是潘葛洛斯博士對贛第德說:「我們必須耕耘我們的花園。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可能的世界變得更為美好!」

        當今中國的崛起是全世界都要面對的新局,或許,唯有經濟上的潘葛洛斯與政治上的馬基維利兩相結合,才有可能扭轉當今世界的困局,突破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因為經貿衝突而帶來的巨大災難。雖然台灣已經脫離原始殖民主義掠奪土地資源與奴隸勞動力的狀態,但是我們的悲劇如同山姆大叔一樣,從未從歷史中取得教訓,是否命定要在美國主導的地緣政治棋盤中繼續扮演一只任人擺布的小棋子?


(原文發表於2013年08月16日中國時報的觀念平台,在此略做修潤。)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讀者投書> TPP,台灣糧食安全終結者!

作者:王俊凱(<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公民記者)

自李登輝當道起,至馬英九政權,一路走來,藍綠如一,台灣朝野同心,嘴巴「主權獨立」高亢入雲,內心唯美帝是從,追逐跨國壟斷資本所主宰遊戲規則之自由貿易,罔顧台灣全民及後代子孫所無法倖免之慘重代價、惡果,其中之一,即是構成「國家安全」基礎之「糧食安全」陷入空前危境,台灣糧食自給率因加入GATT、WTO及簽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跌至34%,位列全球末段班,然而,歷來執政當局視若目睹,歷來農委會也不曾拉警報,歷來反對黨也不聞不問。對「糧食安全」這般令國際社會不解之漠然,誠屬“台灣奇蹟”啊!

台灣全民之生命維續,於既有糧食自給率34%外之66%食物,仰賴進口,若這66%食物之產地發生天災、人禍、傳染病、暴亂、農產出口碼頭或機場罷工、大面積病蟲害、因氣候變遷所致歉收及農產出口政策變易...等台灣不可控制應變之情況,或者,進口食物於運輸航道遭劫、受阻,台灣食物進口量暴減乃至中斷,物價倍數、數十倍甚至數百倍飆漲,首先,巨創廣大受雇階級、失業者、貧困家庭之食物人權與生存權,繼而,飢寒起盜心,文明、秩序、治安全面蕩然,1%富有階級除遠走他鄉,亦難逃禍殃!

當食物人權與生存權危至朝不保夕,侈談經濟發展?百業何以營運!所以,糧食自給自足,糧食安全無虞,乃經濟發展之必要條件,任何關於經濟發展之倡議、路線、方略、政策,皆不能以犧牲糧食安全為代價,此係西方強權國家普遍奉行之硬道理,獨在台灣淪為狗吠火車!

然而,英、倫不以糧食自給率34%為警鐘,不思提高之作為,也就罷了,竟還爭相以台灣加入TPP為主打政見,相較於WTO與一般雙邊自由貿易,直可言,TPP是台灣糧食安全之終結者,一旦台灣加入,一切對進口農(畜牧、養殖、漁)產之設限、門檻、管制、關稅必須撤除,一切保障食品安全與國民健康之法律與行政措施,必須屈服於跨國農貿壟斷資本佔領台灣市場之野心而被迫修改!

沒錯,跨國農貿壟斷資本在幕後導演之TPP,絕不止是為了開拓新市場而已,而是以終結各國本土農業,霸佔統治其市場為目的!當然,第一波被終結之國家,必是連糧食安全也不會掛在政府、政黨、政客嘴上之台灣!明年520上任之新政權若是拒絕被終結,不在TPP入場卷之爭取作出讓跨國農貿壟斷資本「滿意」之實績,就上不了談判桌了!

當跨國農貿壟斷資本經由TPP,以排山倒海之勢,消滅台灣本土農業、畜牧業,農地自然而然轉為非農用,覆上水泥,生產人才與技術人才或失業或轉業,品種、技術、農地、人力必隨之消滅,復耕條件與環境無存,台灣市場再無本土競爭者,跨國農貿壟斷資本豈能不聯合提高賣價?台灣人民怎能不任其宰割?當人民之吃,昂貴而艱難,宛如戰禍下,人權平均水平線不斷往下破底,以「經濟發展」為由加入TPP,究竟「發展」了什麼「經濟」?究竟「發展」了誰的「經濟」?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讀者投稿> 加入TPP,台灣淪為孟山都殖民地?

作者:杜憶如(人耕食共同體電子報編輯,反TPP公民鬥陣共同發起人)

2011年,一部紀錄片《苦澀的種子》問世,揭露了令觀者難以卒觀的悲慘,令聞者髮指的跨國財閥罪惡,孟山都!自從孟山都基改棉花種子強銷侵佔印度農地之後,平均每30分鐘,就有一個農民自殺,迄今,自殺農民已超過25萬名!而許多農民正是飲下孟山都強銷而造成農產歉收的毒性除草劑自殺,但真是“自殺”嗎?片中一位老農民控訴,「過去從沒有農民自殺,每一個貧窮的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夠生存。」

1999年,孟山都蓄意購併印度最大的種子公司,迫令印度農民“絕種”,買不到印度本土傳統棉花種子,而農民自留種的農事傳統也被破壞殆盡,然後,孟山都就得以替代本土傳統種子,壟斷性強銷基因改造種子,及其成套之劇毒農藥,劇毒透入作物,滲入土壤,印度農民身體自不能倖免!

於資訊知識極單一而不對稱之殖民環境裡,印度農民不能不誤信了孟山都片面宣稱BT種子抗蟲害、提高產量之鬼話,別無選擇地,用高於傳統棉花種子四倍價格,購買BT棉花種子,其中包含孟山都的專利費,從此,許多農民走上了背負高利貸的不歸路,當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看不見苟活下去之機會,便造就25萬人自殺之人權駭聞!

孟山都於印度的髮指罪惡,絕非特例,為了使其基改種子統治殖民全世界,須先『滅絕』各國本土之傳統種子,故而,孟山都從1995到2005年,就在全球有預謀地購併了超過50家種子公司!在2008年發行的紀錄片《孟山都的基因改造世界》中,「種子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控制種子等於控制糧食,等於控制世界」這一句陳述,既道盡了孟山都之戰略野心,也說明了,類如孟山都之超級龐鉅財團們,才是自由貿易之真實動力,其隱身於帝國主義政權之背後,操控著WTO往TPP演化之進程。

超級龐鉅財團們之利潤追求,永無止境,不能滿足現狀,孟山都就是要利用TPP,剷除各國政策與法律(即各國主權/治權之當然行使)對基改之設防、限制、禁止,實現全球基改帝國之霸業,台灣藍綠異口同聲,爭相加入TPP,等於主動把台灣印度化,歩入印度悲慘之後塵,淪為孟山都基改帝國下一輪任其毒害、予取予求之殖民地!

屆時,中華民國還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嗎?台灣之國境內能拒吃基改食品者,還剩幾人?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讀者投稿】 選前,英、倫、宋須掀TPP入場券底牌

作者:王麗萍(反TPP公民鬥陣共同發起人、虎尾厝沙龍負責人、前民進黨不分區立委)

1987年被迫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而爆發台灣二戰後農運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長蕭萬長,近日,以一位台灣「爭取」加入自由貿易協定與組織之過來人經驗,語重心長地提醒台灣人民,台灣加入TPP之前,須先「爭取」各締約國「賜予」入場券,以何「爭取」呢?這位前任副總統不便明言,僅示「爭取」須先付出「慘重代價」!

其實,台灣「爭取」入場券需先付出「慘重代價」並非TTP所獨有之潛規則,自WTO即已行之。

台灣於1995年加入GATT關稅貿易總協定,自1997年起,李登輝政權為「爭取」台灣加入WTO之談判入場券,所需付出之「慘重代價」之一,僅僅是之一,即責令農委會實施稻作休耕補助政策,從1997年至2010年,共撒了1027.77億人民稅金,誘使稻農兩期休耕、離農,以主動將台灣米市場空間騰讓、貢奉給美國米及進口米,如此,才能博得美國帝國主義政權之點頭,願與台灣政府開始上桌談判。

即便選擇了開放美國米及外國米進口,李登輝政權及後繼之陳水扁政權、馬英九政權仍有稻農產銷合作化以降低生產成本、發起台灣人愛吃台灣米運動、進行食物里程最小化教育、立法規範大賣場進口農產品須設專區集中陳售...等各種政策選項,足以使台灣米於境內市場擊敗美國米與進口米,然何以不為?

因為,美國產銷稻米農業財團之長期目的,不是與台灣米進行公平市場競爭,而是佔領壟斷台灣境內之稻米市場,所以,台灣欲加入WTO,須先繳械舉白旗,把戰士誘騙返鄉,將市場空間作為貢品。這一慘重代價,使台灣米從出口創匯之戰略物資,墮為稻米自給率降至92%,倘若台灣政權不是只讓每年免關稅配額14.472萬噸進口米之35%流入市場,恐怕台灣稻米自給率連80%也保不住!

無庸置疑,單就稻米一項,TPP之入場券慘重代價必倍數於WTO,農委會早已付諸實施者,是取消政府保証價格收購之公糧政策,未來可預見者,至少包括了免關稅配額14.472萬噸進口米須100%流入市場,免關稅配額外之稅率須大幅削減,再砸巨額人民稅金,重啟兩期稻作休耕補助政策,甚至,允許美國米與台灣米混合包裝!質言之,所謂慘重代價,就是台灣政權須努力「創造」美國米長驅直入,並輕輕鬆鬆佔領壟斷台灣市場之「良好」環境!

然而,明年5月20日新總統就任後,所須面對之慘重代價絕不只稻米一項,還有瘦肉精美豬、基改食品與基改種植、學名藥、智財權、公共採購...,所以,現在台灣人民有權利詳實知情,而蔡英文、朱立倫、宋楚瑜三位總統候選人更有不可推卸閃躲之民主責任,於選前,向全國百姓,老老實實地,掀出TPP入場券之底牌:

█你打算要付出那些慘重代價?其對台灣人民之公共利益與長遠利益之危害,是什麼?

█你要犧牲那些產業與群體之利益與生存空間?

█如果,中下階級人民為你「爭取」入場券而承受了慘重代價後,台灣喪權辱國殆盡,卻還是不能加入TPP,你怎麼辦?你如何彌補?如何贖罪?拿什麼彌補?拿什麼贖罪?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讀者投稿】 加入TPP後台灣養豬業將進入嚴峻的冬天

作者:蘇偉碩   前台灣農民聯盟理事長/反瘦肉精美牛專家

由於目前投入總統大選的陣營對於台灣加入TPP的國策並無歧見,因此,明年新政權成立後必然加速整備大力爭取加入的談判與準備讓步清單。其中,經濟部預估,一旦加入TPP,台灣農業的產值將減少新台幣600億元,就業人數減少一萬六千多人。在個別的農產品中,以單一品項獨占農業總產值19%,年產值高達新台幣768億元的養豬產業,可能會淪為「TPP慘業」,為台灣加入TPP付出重大的代價。

根據日本自己的估計,加入TPP之後國產的豬肉市場將萎縮70%,損失每年新台幣4600億元的產值。但是日本高價豬肉的現行關稅也不過4.6%,僅對低價豬肉實施從量課以高關稅。依此估計,就算台灣國產豬肉被進口豬肉的替代率只有日本的八成,國內養豬業產值損失將高達每年新台幣323億元,將超過當年因口蹄疫爆發而失去的整個日本豬肉市場的總價值!

一般認為,台灣養豬業面臨最大的威脅是美國瘦肉精豬肉的價格優勢,然而因為美國豬肉腥味重,而且台灣豬農有共識不用瘦肉精,只要政府強制標示豬肉產地,消費者自然會因為口味和對瘦肉精的顧慮把美國豬肉淘汰出局。但如果研究過已經公布的TPP協定文本和過去WTO關於強制產地標示的判例,就會知道這樣的想法顯然過於天真。

首先,台灣如果想在第二輪參加TPP的加入談判,現行高達12.5%的豬肉進口關稅,顯然至少會被要求先減半的6.25%甚至比照日本的2.25%,然後在十年內降為零關稅。而且說不定因為美國和加拿大養豬業者的要求,提前到三、五年內就降到零關稅,以顯示台灣開放市場自由化的「誠意」,作為談判的入場資格。這樣一來,平均進口價格只有一公斤57元到64元的美加豬肉,要和平均最低市價約一台斤65元的台灣國產豬肉競爭根本不是問題。更何況,成本更便宜的瘦肉精豬肉一旦開放,台灣養豬業恐怕就會哀鴻遍野。

為了粉飾這樣的危機,有些學者就主動獻策說,政府可以維持國產豬肉不使用瘦肉精和立法強制標示豬肉產地這兩個措施,形成台灣豬肉就是沒有瘦肉精的形象,消費者不買瘦肉精豬肉,台灣養豬業就不會受到影響了。但是根據「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產地標示屬於一種技術性規定,如果因為產地標示使得進口商品受到實質的歧視,以致於影響國內市場上和本國產品的競爭,出口國就可以到WTO進行控訴。以美國在2002年制定的簡稱COOL的農產品產地強制標示規定為例,在延宕7年之後於2009年3月實施,半年後就被加拿大告上WTO要求爭端解決,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加拿大認為該規定使得美國業者傾向不使用加拿大牛肉以避免繁瑣的產地標示規定,造成貿易損失。纏訟三年後,2012年美國上訴失敗確定,主要原因就在於強制標示產地實質上使得加拿大進口肉品受到歧視而必須以更低的價格進行競爭。由此來看不管是暗示標示為美國豬肉就是有瘦肉精而導致美國打不開台灣市場,或者直接立法標示有無瘦肉精而導致美國豬肉敗市,台灣都有可能被告上WTO,而且美國的勝算很高。

更要命的是,TPP協定第九章還賦予在台投資的美國肉商可以依據「投資人與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ISDS)」,直接向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提起仲裁,不必再經由其母國政府以政府之間的交涉來解決爭執。因此,即使台灣不在爭取加入TPP的過程將開放瘦肉精豬肉做為門票,一旦加入TPP之後,美資肉商還是可以直接控訴台灣政府的規定違反協定,要求修法開放。因為台灣已經開放牛肉的瘦肉精標準,訴訟過程我不知道台灣政府要怎麼向國際仲裁中心回答「為什麼牛肉可以,豬肉卻不行?」這個簡單卻致命的問題。因為美國政府也許因為需要台灣在東亞的軍事與政治合作,願意在瘦肉精豬肉問題上拖延一下,可是一旦加入TPP,肉商就可以跳過政府直接告台灣。你認為美資肉商會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而願意蒙受巨額的商業損失嗎?我想一年高達新台幣三百億元市場的誘惑,會讓商人變得非常不「愛國」的。

再進一步,台灣養豬業者不使用瘦肉精的共識,也可能因受到美國製造瘦肉精的藥廠藉由上述的直接提告而破功。有些的學者提出日本的「飼料米種植補貼」以減少國內養豬業的飼養成本,提高國產豬肉的價格競爭力,以作成為加入TPP之後的因應措施。這樣的獻策也忽略台灣從美國進口大宗穀物作為養豬飼料的現狀,一旦台灣政府敢學日本,就算美國穀物州的國會議員不吭聲,難道不怕美國穀物商要求美國政府向WTO提出「反補貼」的控訴,讓台灣政府官員嚇得屁滾尿流?

最後,我只想提醒,日本政府官員保護其農業和農民的能力應該是世界一流的,日本消費者喜歡購買國產農產品的意識也是世界一流,而且他們對於肉品口味的挑剔與偏執更是世界一流。但是他們自己估計在重重保護下,TPP生效之後日本的國產豬肉還是將讓出將近四分之三的國內市場給進口豬肉。台灣的農委會會有比日本更高明的辦法來保障台灣養豬業嗎?撇開部分學者善意的樂觀,我要鄭重的提醒台灣養豬界,加入TPP的話就準備迎接最嚴峻的產業冬天吧!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轉載】 藍綠擁抱TPP前,了解ISDS對台灣之禍害嗎?

作者:文魯彬律師(台灣蠻野心足協會理事、反TPP公民鬥陣共同發起人)

  我是一個在台灣已經定居38年的阿兜仔,在深入關注台灣許多的環境危機後,我可以很有自信的說,我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一個台灣人!所以我也很能同感,為什麼當台灣的兩大政黨都急於爭取加入TPP時,只要用「不加入會被邊緣化」、「不加入會變成國際孤兒」這樣簡單的字眼,就能成功恐嚇多數的台灣人民。

  台灣是一個和國際社會關係密切的國家,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商品與消費,許多都來自外商在台灣投資、生產、經營所提供。外國企業在台灣設立公司、工廠,或是在台灣提供的各式各樣的服務,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台投資」;而政府用什麼樣的規範管理來台投資的外商,也是貿易政策的一環,更是外商和外國政府對台灣經貿政策的關切重點。

  政府應有的目標是「增進最大公共利益」,而企業的目標則是「創造最大利潤」,兩者免不了會產生衝突,依照以往,不管是本國企業或外國企業,如果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可以透過該國既有制度來爭取權益,而TPP中所謂的「投資人-政府爭端解決」(ISDS),就是面對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協定和貿易協定,為了保障外商的權益以俾「促進投資」,外商(投資人)可以在世界銀行設立的仲裁系統下,和「投資所在地之地主國政府」打官司!

  其中ISDS最受爭議的,就是投資人可以因「預期利潤」的損失,對地主國提出仲裁,我們諸多的環保、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等為公共利益所制定的政策,將受到極大的挑戰。比方說,若外商認為我們「進口食品的輻射殘留檢驗規定」的政策,將損及其商業利潤,而利用國際仲裁提出控訴,萬一台灣政府不幸敗訴,就得用我們人民繳稅構成政府預算來補償外商的損失,或者必須修改造成損失的法律規範。

  當我們接受了ISDS機制,未來這些跨國壟斷財團就有權力直接(不須經過政府對政府之談判協商及施壓)挑戰台灣食品安全關於基因改造食品強制標示、基改作物之禁種、食品輻射和動物用藥殘留之管制、菸害防制...等等政策與法律。進一步說,我們更質疑的是,如果現在藍綠兩黨的共識都是「積極爭取加入TPP」,那未來,台灣政府是不是有足夠政治魄力和國際貿易訴訟能力,在至少12個TPP締約國政府、財團的壓力下,捍衛台灣人的權益?

  因此,我們主張:

一.中央政府關於TPP的所有資訊,包括外文資訊,必須毫無隱匿拖延地向社會公布,並且進行淺白解釋,以保障人民之知情權,若有資訊隱匿拖延情事,對TPP之談判立即終止。

二.必須在可能受害產業及受害群體集聚所在之縣/市/直轄市,舉辦多場聽證會,開放受害產業及受害群體全程參與,充分表達意見,聽証會全程網路直播與電視直播。經可能受害產業及受害群體一定數量連署,可召開指定主題之聽証會。

三.台灣是否加入TPP,須經公民投票複決,公民投票之前,應公辦電視辯論、報紙辯論、雜誌辯論、網路辯論,以建立台灣人民做出理性自決決定所需之多元資訊/知識環境與民主言論環境!

原文出自:自由廣場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讀者投書】 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怎麼面對TPP矛盾?

潘翰聲(樹黨策略長)

國、民兩黨都支持「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朱立倫訪美三大議題包含TPP,蔡英文說民進黨若執政,要加入TPP。民進黨不分區安全名單的準立委們,包括反對農產品自由貿易的蔡培慧,反對基因改造食物的陳曼麗,該怎麼面對民進黨十年政綱裡的TPP?這也是蔡英文主張「環境保護、公平競爭與勞動標準上,都必須升級,符合國際的先進標準」與推動TPP兩者之間的內在矛盾。

WTO將關稅壁壘敲平,也抹平了世界的多樣性,當年杜哈回合談判受阻所爭議的諸多項目,正逐一搬到兩國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FTP),和多邊區域自由貿易協定,TPP就是比關稅減讓更可怕的「完全風暴」。我們要求各政黨出來講清楚,加入TPP之後,誰要斷臂犧牲來獻祭,又打算如何補救才有生機,當然要經過受害者和全民的同意,這是起碼的程序正義。
這種惡劣的全球化,破壞環境和在地文化的多樣性,消滅台灣米、台灣豬,近年來政府與民間所努力的精緻農業、友善小農耕作...等各種方案恐將歸零,農民必然再度成千上萬的上街而動搖國本。全球性農產品單一化,金錢成為萬物的尺度,消費者滿腹盡是基改食物。

這幾年民眾愈來愈關心食品安全,美牛和美豬的進口都引起極大的爭議,家長關心孩子營養午餐裡的基因改造食物,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才在今年7月公告-食品基改原料逾3%須標示。一旦簽了TPP,我國將無法拒絕種種風險食品進口,政府把關的權力被削弱,食安風險大幅提高。
跨國企業可以用「快速反應機制」,以「延誤」為由迴避海關檢查程序。含有農藥、不當藥品或其他有毒化學物質等殘留,以及基因汙染的檢驗,原本技術上就需要一定期間,若硬要壓縮通關時間而無法檢測,等於把跨國財團利潤率、累積獲利的速度,看得比人民的致死率、生命健康的品質還要重要。
TPP「法規調和」條款,將主權國家原本在人民選票壓力下立法的標準,降低到財團想要的標準-常常就是不必有標準。台灣若加入TPP,別說讓基改標示更嚴格,反而不能再要求基改食品標示,過去的努力一夕湮滅走回頭路。跨國財團更容易推銷基改食品,將長趨直入充斥市場,爬到家裡的餐桌上。
這把侵犯糧食主權的利劍,就是以剝奪司法管轄權的「投資人與地主國之間爭端解決機制」(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ISDS)為威嚇,它終究會站在1%的基改孟山都(Monsanto)那邊,而不是99%的「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這邊。整套TPP就是讓跨國企業接管國家的陽謀。

社運界戰將進入立法院,自內部啟動改變的槓桿位置,是相當誘人的途徑。但從國民黨這屆許多不分區立委,屈服於開除黨籍而喪失立委身份的壓力,淪為橡皮圖章甚至護航部隊的負面經驗。如果身兼黨主席的蔡英文當選總統,執政黨不分區立委,屆時還有多少可以堅持的空間?TPP這張試紙,準立委在選前就該站出來講清楚。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轉載】樹黨將發起TPP公投,第三勢力別作天龍黨!


【20151116樹黨記者會後新聞稿】

國、民兩黨都支持「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TPP對台灣經濟與人民生活的衝擊服貿、貨貿更大,樹黨認為TPP更不該黑箱決策,主張「TPP要公投」,發起TPP公投連署,也要透過選舉進入國會,以雙軌並進的途徑,啟動TPP公投。16日樹黨候選人,及中南部策略聯盟夥伴、雲林虎尾厝沙龍的王麗萍,在立法院大門口召開記者會,TPP要公投做為選舉主軸。

這個週末,韓國民眾的反TPP示威遠比數年前的反美牛更激烈,日前德國也有盛大的反自由貿易示威。此次國民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訪美三大議題之一就是參加TPP,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十四日也表示,民進黨若執政,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及簽訂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

樹黨策略長潘翰聲指出,這些自由貿易協定是惡劣的全球化,破壞環境和在地文化的多樣性,「要讓金錢成為萬物的尺度」,讓跨國企業接管國家。這幾年全球青年在各地的占領運動,就是要求國家用主權保衛人民生活品質,而不是用國家暴力為1%的有錢人鎮壓99%的人民。樹黨要求各政黨講清楚加入TPP之後,誰被犧牲,如何補救才有生機,TPP當然要經過受害者和全民的同意。樹黨也要透過選舉進入國會,只要立法院決議,就能啟動TPP公投。公投主文為—“你贊成或反對我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也期待明年立法院修正公投法,不要讓解決爭端的民主機制變成鬥爭工具。

雲林虎尾厝沙龍的王麗萍表示,她長期在中部工作,感受到TPP對農業縣是極大的危機,空汙也嚴重戕害人民健康。將結合反TPP的所有團體和民眾,12月1日在雲林虎尾成立「反TPP公民鬥陣」,與所有反TPP的政黨合作。

王麗萍點名民進黨不分區安全名單的參選人,蔡培慧反對農產品自由貿易,陳曼麗反對基因改造食物,未來如何面對民進黨要推動TPP的十年政綱和政策。而時代力量的黃國昌當初反服貿黑箱,應該要對TPP及其決策黑箱表態,加入台聯的基進側翼陳奕齊如果是他自稱的左獨,也應該面對TPP。

目前唯一在選舉表態反對TPP的是樹黨,且是唯一在離島提名兩席區域候選人的第三勢力政黨(澎湖、馬祖)。一些號稱進步的第三勢力小黨,反服貿、貨貿不反TPP,候選人多集中在台北都會區,嚴重忽略中南部的議題,都是「台北黨」、「天龍黨」!

樹黨正擴大與中南部公民社會的串聯,做到選舉與候選人的區域均衡,以此延伸的三大政見為:「TPP 要公投」、「反空污 要能源稅」、「糧食主權 要食安」,希望每個縣市區域生活圈,至少都能有一位候選人。

樹黨新北市板橋西區立委參選人李建明說,他曾是農場場長,大家所關心的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美牛、美豬、孟山都的基因改造食物,一旦簽了TPP,無法拒絕進口,嚴重侵犯台灣的糧食主權。尤其是「投資人與地主國之間爭端解決機制」(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ISDS),我國將喪失司法管轄權。

樹黨台北市大安區立委參選人陳家宏質疑,蔡英文主席上週才做非基改便當。然而,蔡英文力推的TPP,卻讓基改食品長趨直入。甚至不得標示「基改食品」,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年7月才公告「食品基改原料逾3%須標示」,也將因為TPP而走回頭路。

樹黨桃園二選區(大園、觀音、新屋、楊梅)參選人、曾是光電業研發主管的陳佩俞痛批, TPP其中的「科技保護措施」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 ,TPM)條款,「嘴巴上是保障專利,骨子裡是保障利益」,說是反仿冒,卻是反競爭、鞏固壟斷,由於TPM禁止拆解產品和破解軟體加密,侵犯實體財產權、言論自由、通訊隱私,這也就使得福斯汽車排氣汙染造假之類的事將不易被揭發。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淺談---產地到餐桌

台灣社會的矛盾:
  產地到餐桌隱藏著台灣許多需要解決的社會矛盾,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台灣的社會發展有可能走出一條相對健康的大道。
  只有台灣人願意動手參與這項社會改革工程,台灣人的幸福才能有效確保,擺脫過去追求經濟發展導致的社會問題。
  先簡單描述一下過去的農業發展之許多現象:
  一、人類的科技可以增加糧食生產,餵飽人口急速增加的需求。
  二、大力倡導糧食貿易,以比較利益原則,鼓勵全球糧食的跨國境運輸,將糧食簡化為一種商品,哪裡便宜就有價格競爭優勢。
  三、生產技術依賴石油化學與工具機,幾千年來各地人類傳統農業知識被石化科技的農藥與肥料替代。
  四、追求單一面積最大化的生產效率,土地與環境生態被視為工廠生產線規劃,要求最短時間、最大產量的經濟效益。
  五、農產到市場的交易過程遙遠而複雜。變成資本集中的市場支配生產與交易,而工業製程則壟斷糧食的傳統保存方式。

  上述農業的簡單敘述,其實是近百年來台灣社會發展不經挑戰的主軸,台灣人一步一步踏上如此這般農業的危機。顯見這個社會發展的脈絡有多強大的社會影響力。無論是學術的鑽研、教育系統的推廣、政府政策的訂定、飲食市場的商業模式、食品加工系統的完整,在在都使得農業的面貌呈現出當前的脆弱不堪,搖搖欲墜!農業部門顯示的體質變成產量高卻產值低、無力與市場對話、逐漸老化的產業;而追求產量忽視安全的結果卻是小農在交易過程被市場剝削,有毒食品有在市場利益掛帥的生意經理剝削國人的健康,食安風暴層出不窮,國人寢食難安。當這個體弱的產業遇上要求開放市場的WTO架構,TPP協定等『自由貿易』精神,就更無招架之力,唯有抗爭阻止,或依賴農地的景觀價值等著有錢人青睞,變賣農地以換來下一代的出走到都市討生活之窘況。
  農民的老化、農業的不振、農村的凋敝。簡言之,不正是台灣社會過去經濟發展的結果?而這結果反過來也拖跨國人發展經濟的目的--追求健康幸福的人生。顯見,農業不只是農業內部的問題,他是台灣過去經濟發展下,累積在農業部門的社會矛盾。

農業的本質

農業的本質跟工業、商業與金融業完全不同。農業是一個生態系統的產業。它的產出只是生態環境系統運作的結果,而且,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是一個相互依賴共生的自然力環環相扣的生命系統。它的運作,不只是哺育唯一的消費者--人類。同時也滋養了聲藉各種動植物的生命系統。它從世界各個不同的生態體系中演化出獨特的生產方式,讓幾萬年來,人類與自然維繫著某種信仰與互賴關係。從生產過程到結果,人類在各地與自然生態系統共同演化,也分享自然力的無私奉獻,但是,號稱的農業科技,竟然將農業產出所賴以維繫的生態系統視為敵對的因素,以科技農業進行全面的控制與撲殺,理由是要讓全部產出全歸人類所有。拒絕倚賴生態系統的生產過程跟其他生態系統分享。
  所以,現代科技農業的改革,雖然帶來產量的提升。卻同時帶給人類毒藥食品與健康危害。人類拒絕了生態系統的共享,卻陷入無盡的癌症病房,與侵蝕人類福祉的慢性病折磨。
  因此,科技農業的引進其實是人類科技理性無知的產物。將生命當成貨幣算計,將糧食當時品來產銷牟利。喪失對土地與自然力的信仰,我們再也無法維繫幾十億萬年來的生命精靈,正是這樣繁複多樣的生態系統,讓我們的前人長輩可以沒有農業、化肥、生長激素,依然可以幾十萬年來人口不斷成長,人類不停繁衍。

科技農業的反省

  幾十年來,人類將毒藥、化學肥料、生長激素大量噴灑在我們的土地,再從這些土地裡收成百分之百的糧食給人類。(透過複雜又遠途的自由貿易--培養出吞噬人命的跨國大企業帳上的紅利。代價是犧牲維繫人類福祉的生命生態系統)。科技的變數控制理性(Everything under controle)有其極限,也有其盲點。無法替代複雜且跨生界演化的生態系統。因為『掌控』是違背演化的法則--生命來自然的互賴共生!

  但是,它不會立即消失。因為它是工業革命後,產業革命(石化工業)的副產物。
  也因此,科技農業其實就是石油化學工業的童養媳。也在工業先進國的利益獨佔下,推進自由貿易的圖騰名為全球化,以自由主義經濟學為旗手的霸權入侵。讓晚進的第三世界成為跨國企業廉價勞工與市場掠奪的下一個犧牲者。殊不知,全球化就是全球暖化,正是基於企業獲利為核心的生產過程之結果。所以,科技農業是伴隨著石化工業、跨國企業的利益追逐,一起掃蕩不符跨國企業利益的生態系統與信仰。何其無辜,可以哺育全球生態的自然體系,正在被唯利是圖的商業資本主義,以累積貨幣價值的比較利益原則屠殺支解中。

產地到餐桌

  彩虹餐廳所主張的飲食革命--產地到餐桌的最後一里路。指的不是食物里程而已,不是縮短食物里程這麼簡單而已。
  當台灣的農業因為在朝在野當權者紛紛要加入PTT而不安時,更可以彰顯我們主張產地到餐桌的革命意義。
  糧食依賴石化工業、依賴世界產能過剩的貨幣交易系統,卻是造成世界過度暴露在碳排放的結果。所以,在地農業知識與傳統的復興,正是校正溫室氣體排放的唯一出路。此外,世界體系在自由貿易的原則下,毫無節制的碳排放與全球暖化,不是商業利益的企業集團所思考的核心。過度貿易的比較利益扭曲人類與生產土地的氣候、區位特性,讓農業變成只有價格的商品,而不再是農夫與農地的產物,才是產地到餐桌所益彰顯的問題所在。

  產地到餐桌,是以人跟土地、生態的區位條件為前提,作為餐桌糧食的生產基礎。從近代世界發展危機的檢討,我們主張,在生產的過程,要先求友善環境;而交易的過程要友善農民。以此為生產與交易的核心,而不再將社會、環境成本忽略的『比較利益』原則下,摧枯拉朽般的迫害全球生命系統的體系。
  它是在地知識與生產關係的重建,建立在特殊風土的文化信仰的生活過程。掌握此精神,食物不再是食品,交易不再只看價格,全球化不再是全球暖化。
  當前台灣正在為加入TPP與否而爭辯、焦慮不休時。台灣人的產地到餐桌認識論,或許是唯一的解方。交稿時正是TPP12國原始會員國公布其方案待國會批准時,台灣人的農業、土地倫理,應該可以成為對抗區域經濟自由化、多邊自由貿易架構的出路,急需國人省思!

   2015.11.07凌晨!
(洪輝祥/ 綠農的家/彩虹餐廳創辦人)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農業產物保單」會不會變成請鬼開藥方?

  根據農委會統計,光是蘇迪勒與杜鵑颱風相繼過境,台灣的農業災損就高達46億,而政府的補助頂多只有一到兩成,因此農委會規畫試辦三年的農業保險,與民間產物保險公司合作,並由政府提供投保農民三分之一的保費補助,這是以農作物(尤其是水果類等高經濟作物)為投保對象的「農產保單」,以期提高農民在作物災損後得到更多的實質理賠。本報秉持對台灣農業發展的長期關注,以下提出農業產物保單可以預見的兩大問題。
農產保單是否可能有效運行?                   
  雖然農委會去年就函請產物保險商業公會,鼓勵其會員開發農作物保險保單,但是保險業者終究不是慈善機構,能否獲取利潤還是他們的主要考量,以近期兩次風災為例,農委會統計出的農業災損就至少有46億,如果真如農委會所言,農民可依投保比例領回七成至九成的理賠金,那麼,政府光是口頭上或精神鼓勵保險業者開發農產保單,顯然是遠遠不足以成為保險業者的誘因,既然氣候變異已趨常態,也就不可能有保險業者願意承擔這樣的高風險,因此保險業者勢必會要求提高政府或農民的保費。
  提高農民保費?即使政府說試辦三年期間要補貼農民三分之一的保費,然而原本就經常性面臨現金周轉問題的農民,可能只有極少數農民會願意再多擔負一筆日常性的保費,更何況要提高保費!說穿了,農產保單是否能有效運行,端視政府願意投入多少,原本想透過這張保單來減輕長期災後現金補助壓力的政府,究竟能投入多少呢?
先降低貨幣損失?還是先降低災損?
  隨著全球氣候變異,近年來每次的風災、旱災,不管在頻率或影響程度,都對台灣農業產生極大的衝擊,農民因災致使農作物減收、農作物賣相變差又被盤商壓價收購、消費者在市場末端只能買到更昂貴的農產品……除了盤商之外,農民與消費者皆蒙受其害。
  不管政府是採取災後補貼還是現在要推售的農產保單,都是想要降低農民的貨幣損失,可是,僅僅是降低貨幣損失,還是無助於降低我們農作物在每次天災後所面臨的損失,也無助於讓消費者食用到合理價格的農產品。更深一層來說,請政府不要忘記,農作物對於農民來說,不只是維持生計這麼簡單,更是他們心血結晶,農作物生長得好,更是他們的精神食糧!

  如果真的希望農業好、農民好、農作物好、消費者好,那麼與其花這麼多錢來做保費,為何不把更多資源投注在提高抗災、降低災損的農業科技研究呢?畢竟,強根固本絕對比事後打針吃藥更有效益!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你呷飽未?希望所有人都能好好吃飽飯

(文/吳小胖)
  最近,每天早上除了去田區看水量控制外,便是規劃明年度的運作模式,當想著怎麼讓人活在農村裡,便覺得這件事情真的無比困難。
  像大埤鄉南和社區的無毒酸菜,他們真的很努力去學習資訊,然後才能知道怎麼進行有機栽培,但其實全台灣最早進行有機栽培的區域呢?是在花蓮縣的富里鄉,幾乎農友無論進行有機或者慣型,都幾乎嘗試過無農藥無化肥的栽培。
  我們總得有些量化上的分析以及瞭解,全台灣的耕種者,每位平均耕地是0.7公頃,所以在低利耕種的水稻種植下,台灣農民除非大量棄耕,否則是沒有存活的可能,即便栽種產量極高的台南11號。而富里的農民,每人平均耕地是在1.7公頃左右,即便種植較高收購價格的有機水稻,仍舊在計算上,單倚賴目前的產銷結構是難以存活的。
  這也是那些所謂「文青別鬼扯」裡頭,所批評的文青為甚麼仍舊進來農村的理由,因為現階段的產銷結構裡頭,沒有大面積的種植,或者種植很特化的種植作物,並且建立產銷模式,是無法存活的。
  但文青的確有文青的問題,例如他們多半採行了一種故事行銷模式,然後接著你就會發現那些傳統農業行銷的專家們,變本加厲地繼續挖取任何關於故事,那無須農業,也無須產物品質,只需要故事,並且掛上許多看來煩人的噱頭,許多生產者隨後也開始這樣說著,返鄉、拋棄高薪、青農、生態理念、食安問題以及健康問題,於是一個又一個原本帶有複雜深度的課題,被這樣曲解成扁平而貧乏的故事,是啊,超級無聊的。
  這段時間,在這邊聽著各個在地有機農友談論他們的生產與生活,三十年淬煉的時光,他們開始談論各式有機種植的方式,並且品頭論足地探討著各式農法的概念,從KKF到綠生農法,並且用自己的語彙,把這些作物的生長知識,用一些平民的語彙講述,如同我的表哥一樣。
  這些東西,或許對於消費者很難懂,但那些東西才是對於農民很實在的故事,很多人都說,要從消費者的立場來想,但其實更重要的,如何讓消費者與生產者更靠近點的方式,不是單單透過網路訂購,而是讓消費者更理解生產的故事啊。
  很多消費者通常都說,一等米最好吃,但其實並不是啊,這些CNS所訂定的等次標準,只是在說外觀的好看程度與否,你一等的米,大概就有至少兩成以上的白米,在篩選的過程中被淘汰,僅僅只因重量或者外型問題啊。
  但米要好吃與否,看的是食味值以及白米香氣的判定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進行煮飯這個環節。除了農地現場的努力,更需要餐桌現場的努力,否則並沒有任何的意義。
  我其實蠻討厭談論農民的可憐,半年賺一次跟每月賺一次,本來就會產生不一樣的存活方式,農民的窮苦是政策體制上造成的弱勢,但農民哪裡又該需要被同情,都是一樣的生存,也都一樣的驕傲。
  使用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絕對也可以種植出最好吃的米飯、玉米、蔬菜以及水果,只是需要繼續探討著肥培、作物生長原理、耕作細項修正以及病蟲害防治等環節,你呷飽未?我只希望,所有人都能好好吃飽飯,然後有時間煮煮飯。
  最後還是要推銷,這是我剩80包的白米,
  人係無食飯,就會無氣力做事。
  每公斤150元,五包以下運費自付。如有需要,請聯絡吳其融先生,0909-179416,感謝訂購的朋友,我們想辦法讓人活在農村,並且驕傲的。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秘魯/1粒種子等500年 馬鈴薯紅了秘魯

2015-10-15 00:00:00 聯合報 特派記者何定照/秘魯報導

到Mistura參展的小農,來自雨林和高山等偏遠地區,為了參展需要長途跋涉。 記者陳柏亨/攝影

分享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一顆種子等了五百年,終於等到重新被愛。南美洲印加帝國的糧食之一藍色馬鈴薯,在西班牙殖民秘魯後被長久冷落,沒人要吃。二○○八年,廚神阿庫里歐等人創辦秘魯美食展Mistura,它終在會場亮相,捧著它的印加後裔感動落淚:「我們保存種子五百年,只希望它別被遺忘」。
五穀之母 「藜麥四百年翻身」
與藍色馬鈴薯同樣在漫長的等待中,從谷底翻身的,還有也原生自安第斯山的藜麥。走在聚集小農精選食材與廚師美食攤的Mistura,阿庫里歐回憶,十五年前他探訪偏遠小農時,發現當地很多藜麥,於是問對方何時採摘,沒想到對方答「從不」,因為「沒人想吃」。
在古老的印加帝國,藜麥被視為「五穀之母」,還有信仰意涵。但遭西班牙人禁種,印加農民只得偷偷藏起。四百年後,藜麥在廚師推廣下再獲重視,聯合國還將二○一三年列為「藜麥年」,阿庫里歐很欣慰:「這都是廚師可以為農民做的事。」
藍色馬鈴薯和藜麥,只是秘魯成千上萬特殊食材之一。秘魯地貌多變,包括海洋、沙漠、雨林等,不同地理條件培育出豐美的生物多樣性。

藜麥。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美食之都 「由下而上的改革」
過去這生物多樣性,常因種族殖民、國際政治、企業利益遭漠視;如今全國都自覺到上天餽贈之珍貴。這加上秘魯史上印加等原住民、西班牙等歐洲人、非洲人、華人、日人等多種族共融混血的文化多樣性,讓秘魯可成美食熔爐,廚師與農人合作復耕及推廣是關鍵。
阿庫里歐等人成立的秘魯美食協會,就是推動農、廚平等合作、展現秘魯多樣性的平台。協會主席羅卡—雷說,協會建立農廚直接供應鏈,並推動首都利馬在二○二一年、秘魯兩百年國慶時,成為拉丁美洲美食之都。「我們是由下而上的改革,為國家而非政府服務。」
廚神掃街 「大廚緊黏抄筆記」

秘魯明星主廚阿庫裡歐(Gaston Acurio)深信廚師對國家的貢獻,絕對不亞於政治人物。他不僅為秘魯掀起烹飪復興運動,還為秘魯重塑新的國際形象。Gaston Acurio 特地到Mistura會場和參展的小農及廚師交流。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協會舉辦的Mistura(西語指「融合」),是對全世界展示秘魯美食與農業多樣性的窗口,「不管你所處之地多小、多偏遠,都有機會露面」,也讓農廚交流。阿庫里歐身體力行,每年親率旗下主廚至Mistura「掃街」親嘗、選訂最新面世食材,甚至現場口授怎麼煮,主廚忙得一路抄筆記。
羅卡—雷說,協會成員奔波偏遠地區拜訪小農,挑選特殊食材並邀參展,「這是確保多樣性。如果不主動找,來的可能都是馬鈴薯等經濟效益高的食材,罕見的蔬果都不來」。每年還汰換三成攤商,將機會讓給新產品。
對內,協會主動找秘魯環保部簽訂生態合約,包括要求漁民捕魚須留住漁場,不能趕盡殺絕,並復育瀕危物種。

鱒魚。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十年禁令 「我以原生種為傲」
對外,協會在阿庫里歐等人疾呼下力抗外來基改種,以保護秘魯生物多樣性,促使秘魯國會二○一一年對外來基改種子設下十年禁令。Mistura會場上,來自亞馬遜雨林阿瓦真族的可可農一臉自信:「我們以秘魯原生可可種為傲,都不用美國人免費發的基改可可種子。」
Mistura做得成功,去年義大利慢食協會組團來簽約合作,認為它和強調「好、乾淨、公平」的慢食運動概念相近,彷彿兩個大陸的孿生子。然而,秘魯南美版的慢食,比起歐版慢食,更深富國家、階級與種族平等翻轉意志,直如食物界轉型正義革命。
如此革命效應擴散全面,點滴落實在秘魯餐飲。

到Mistura參展的小農。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馬鈴薯。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燈籠果。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OLLUCO馬鈴薯的親戚。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樹番茄。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蛋黃果。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玉米。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各式辣椒。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南美最大的美食嘉年華Mistura在祕魯首都利馬舉辦,祕魯人聚集在Mistura慶祝他們的烹飪傳統、國境內驚人的生物多樣性,並把所有的祕魯人再次緊緊的綁在一起。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轉載】石虎保育回顧:關注我們身邊的台灣貓科動物



以石虎救傷收容、繁殖、野放為腳本的紀錄片《大地的孩子-小石虎返家之路》,4月榮獲休士頓影展中獲頒「自然和野生動物項目 Nature & Wildlife」最高榮譽白金獎。特生中心主任方國運表示,影片獲獎顯示國人石虎保育研究受到肯定,但現實上石虎保育路迢迢,片中兩隻小石虎野放後,命運各異,不代表成功。保護石虎原生棲地最重要,讓石虎在自己的土地安心定居。
石虎保育回顧:關注我們身邊的台灣貓科動物
《大地的孩子-小石虎返家之路》記錄台灣小石虎集利、集寶保育路,4月獲國際獎項肯定。(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
過去台灣海拔1000公尺以下所謂的「淺山」環境*都有石虎出沒的紀錄,現在則只在苗栗、台中以及南投出現,其中研究人員調查認為只有苗栗、南投有族群分布,其餘皆為零星的個體。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就存在這麼稀有瀕危的動物。」方國運指出,石虎活動的範圍也是人類利用最頻繁的土地,石虎就生活在人類身邊,人為的開發、環境的改變,無可避免的衝擊石虎的棲息環境。
影片由特生中心委託視群傳播團隊製作,利用了兩年的時間、1600小時拍攝而成,剪輯成23分鐘的影片,從圈養的石虎小公和阿姓交配繁殖,到兩隻小石虎出生、訓練,以及野放的過程,探討石虎保育的困境與展望。
影片邀請金曲獎得主蕭賀碩小姐與知名作家劉克襄老師擔任國、台語配音,以家常的語言,讓觀眾關照身邊這個珍貴稀少的物種,喚醒保育的意識。
兩隻小石虎野放後,公石虎(集利)已經追蹤不到訊號了,有可能是因拓展領域而超出收訊範圍;母石虎(集寶)則因腳傷,只能帶回收容中心長期圈養,現在則到台北市立動物園。方國運表示,以野放做為補充野外族群數量的一種方法,實屬不易,從這兩隻小石虎的遭遇看來,野放並未成功。他說,最好是原地保育,也就是保護牠原來生長的環境,讓牠們在適合的棲地存活。
方國運表示,人類開發的慾望、或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放置獸鋏、使用滅鼠藥的行為,都直接或間接傷害到石虎。去(2014)年特生中生光是集集鎮,即收到兩例石虎路殺的通報。
而得獎的意義不但讓台灣的努力讓國際間看得見,更期待台灣社會關注石虎、棲地以及生態系的保育,石虎族群數量的減少,代表適合人居住的淺山環境出現警訊、不容忽視。

以下請見原文出處: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設施農業探照燈(一) 資訊環境的不透明

公民記者 杜憶如

災後不說風涼話,卻要面對現實


  蘇迪勒颱風重創了全台灣許多的農業設施(溫、網室),我們無視於已經興建完成的設施,而在災後無關痛癢地說蓋溫室本來就會賠錢之類那些風涼話,但是,為了展望未來,我們對於設施農業還是必須有所反省的。

生產者賺得開心?

  上網搜尋設施農業,我們可以在主計處的網站看到以下的定義:「設施栽培農業」是指利用隧道棚、水平棚架、網室、溫室及菇舍等設施,提供遮蔭、防止雨水沖刷及昆蟲的侵入危害,改善作物之生長條件(如日照、溫度、水分、空氣、土壤介質等)及生產管理方式,以較佳之生長環境,達經濟生產目的之栽培方式。

  以上這段,說得白話一點就是:農民可以種得更省力、農民可以賺更多錢。

  在這樣粗糙的推廣語言裡面,設施興建前、設施興建後,推廣者和業者有很多話沒說出來。

設施推廣者和設施業者沒說出來的那些話

  首先,溫室興建前,一般農民首先要有承受長期背負巨額貸款的壓力準備。因為隨隨便便一個溫室就要耗資百萬、甚至幾百萬,設施的推廣者與業者努力宣傳,加上地方政府些微的補助款,讓農民誤以為這是「值得」的投資,可是過往的經驗證明,要回收這些所謂的投資,不知道要花上幾年的時間?甚至,也許永遠也回不了本?!

  其次,溫室興建後,農民仍然受到風災水災的威脅,幾次颱風也證明了,老舊的設施逃不掉風災摧殘的命運,新建的設施也無法全身而退!

  最後,溫室農民即使夠幸運能躲過風災、蟲害,還是與非設施農民一樣,必須面對嚴峻的銷售挑戰。我們常說「東西夠好,就不怕沒人買」,這其實是荒唐的論調,許多農民用心經營,做了最好的田間管理,把自己的農產品照顧得又大、又美、又香甜,可是最後的下場卻是賤賣給販仔,或者是根本賣不掉,由於無法再負擔採收工錢而直接進行田間耕鋤的也大有人在。不是東西好就一定有人知道、有人買,缺乏銷售管道,使得擔負債務的設施農民比誰壓力都大!

  每次風災過後所造成的溫室災損,讓農民哀歌越奏越響,政府不能在每次災後只會統計災損面積,更應該將溫室所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及資訊進行嚴謹地認真研究,並且如實揭露,使農民在未來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有更多的自主選擇。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災後不說風涼話 卻要面對現實

災後不說風涼話,卻要面對現實
公民記者 杜憶如
  蘇迪勒颱風重創了全台灣許多的農業設施(溫、網室),我們無視於已經興建完成的設施,而在災後無關痛癢地說蓋溫室本來就會賠錢之類那些風涼話,但是,為了展望未來,我們對於設施農業還是必須有所反省的。
生產者賺得開心?
  上網搜尋設施農業,我們可以在主計處的網站看到以下的定義:「設施栽培農業」是指利用隧道棚、水平棚架、網室、溫室及菇舍等設施,提供遮蔭、防止雨水沖刷及昆蟲的侵入危害,改善作物之生長條件(如日照、溫度、水分、空氣、土壤介質等)及生產管理方式,以較佳之生長環境,達經濟生產目的之栽培方式。
  以上這段,說得白話一點就是:農民可以種得更省力、農民可以賺更多錢。
  在這樣粗糙的推廣語言裡面,設施興建前、設施興建後,推廣者和業者有很多話沒說出來。
設施推廣者和設施業者沒說出來的那些話
  首先,溫室興建前,一般農民首先要有承受長期背負巨額貸款的壓力準備。因為隨隨便便一個溫室就要耗資百萬、甚至幾百萬,設施的推廣者與業者努力宣傳,加上地方政府些微的補助款,讓農民誤以為這是「值得」的投資,可是過往的經驗證明,要回收這些所謂的投資,不知道要花上幾年的時間?甚至,也許永遠也回不了本?!
  其次,溫室興建後,農民仍然受到風災水災的威脅,幾次颱風也證明了,老舊的設施逃不掉風災摧殘的命運,新建的設施也無法全身而退!
  最後,溫室農民即使夠幸運能躲過風災、蟲害,還是與非設施農民一樣,必須面對嚴峻的銷售挑戰。我們常說「東西夠好,就不怕沒人買」,這其實是荒唐的論調,許多農民用心經營,做了最好的田間管理,把自己的農產品照顧得又大、又美、又香甜,可是最後的下場卻是賤賣給販仔,或者是根本賣不掉,由於無法再負擔採收工錢而直接進行田間耕鋤的也大有人在。不是東西好就一定有人知道、有人買,缺乏銷售管道,使得擔負債務的設施農民比誰壓力都大!
  每次風災過後所造成的溫室災損,讓農民哀歌越奏越響,政府不能在每次災後只會統計災損面積,更應該將溫室所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及資訊進行嚴謹地認真研究,並且如實揭露,使農民在未來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有更多的自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