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農業產物保單」會不會變成請鬼開藥方?

  根據農委會統計,光是蘇迪勒與杜鵑颱風相繼過境,台灣的農業災損就高達46億,而政府的補助頂多只有一到兩成,因此農委會規畫試辦三年的農業保險,與民間產物保險公司合作,並由政府提供投保農民三分之一的保費補助,這是以農作物(尤其是水果類等高經濟作物)為投保對象的「農產保單」,以期提高農民在作物災損後得到更多的實質理賠。本報秉持對台灣農業發展的長期關注,以下提出農業產物保單可以預見的兩大問題。
農產保單是否可能有效運行?                   
  雖然農委會去年就函請產物保險商業公會,鼓勵其會員開發農作物保險保單,但是保險業者終究不是慈善機構,能否獲取利潤還是他們的主要考量,以近期兩次風災為例,農委會統計出的農業災損就至少有46億,如果真如農委會所言,農民可依投保比例領回七成至九成的理賠金,那麼,政府光是口頭上或精神鼓勵保險業者開發農產保單,顯然是遠遠不足以成為保險業者的誘因,既然氣候變異已趨常態,也就不可能有保險業者願意承擔這樣的高風險,因此保險業者勢必會要求提高政府或農民的保費。
  提高農民保費?即使政府說試辦三年期間要補貼農民三分之一的保費,然而原本就經常性面臨現金周轉問題的農民,可能只有極少數農民會願意再多擔負一筆日常性的保費,更何況要提高保費!說穿了,農產保單是否能有效運行,端視政府願意投入多少,原本想透過這張保單來減輕長期災後現金補助壓力的政府,究竟能投入多少呢?
先降低貨幣損失?還是先降低災損?
  隨著全球氣候變異,近年來每次的風災、旱災,不管在頻率或影響程度,都對台灣農業產生極大的衝擊,農民因災致使農作物減收、農作物賣相變差又被盤商壓價收購、消費者在市場末端只能買到更昂貴的農產品……除了盤商之外,農民與消費者皆蒙受其害。
  不管政府是採取災後補貼還是現在要推售的農產保單,都是想要降低農民的貨幣損失,可是,僅僅是降低貨幣損失,還是無助於降低我們農作物在每次天災後所面臨的損失,也無助於讓消費者食用到合理價格的農產品。更深一層來說,請政府不要忘記,農作物對於農民來說,不只是維持生計這麼簡單,更是他們心血結晶,農作物生長得好,更是他們的精神食糧!

  如果真的希望農業好、農民好、農作物好、消費者好,那麼與其花這麼多錢來做保費,為何不把更多資源投注在提高抗災、降低災損的農業科技研究呢?畢竟,強根固本絕對比事後打針吃藥更有效益!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你呷飽未?希望所有人都能好好吃飽飯

(文/吳小胖)
  最近,每天早上除了去田區看水量控制外,便是規劃明年度的運作模式,當想著怎麼讓人活在農村裡,便覺得這件事情真的無比困難。
  像大埤鄉南和社區的無毒酸菜,他們真的很努力去學習資訊,然後才能知道怎麼進行有機栽培,但其實全台灣最早進行有機栽培的區域呢?是在花蓮縣的富里鄉,幾乎農友無論進行有機或者慣型,都幾乎嘗試過無農藥無化肥的栽培。
  我們總得有些量化上的分析以及瞭解,全台灣的耕種者,每位平均耕地是0.7公頃,所以在低利耕種的水稻種植下,台灣農民除非大量棄耕,否則是沒有存活的可能,即便栽種產量極高的台南11號。而富里的農民,每人平均耕地是在1.7公頃左右,即便種植較高收購價格的有機水稻,仍舊在計算上,單倚賴目前的產銷結構是難以存活的。
  這也是那些所謂「文青別鬼扯」裡頭,所批評的文青為甚麼仍舊進來農村的理由,因為現階段的產銷結構裡頭,沒有大面積的種植,或者種植很特化的種植作物,並且建立產銷模式,是無法存活的。
  但文青的確有文青的問題,例如他們多半採行了一種故事行銷模式,然後接著你就會發現那些傳統農業行銷的專家們,變本加厲地繼續挖取任何關於故事,那無須農業,也無須產物品質,只需要故事,並且掛上許多看來煩人的噱頭,許多生產者隨後也開始這樣說著,返鄉、拋棄高薪、青農、生態理念、食安問題以及健康問題,於是一個又一個原本帶有複雜深度的課題,被這樣曲解成扁平而貧乏的故事,是啊,超級無聊的。
  這段時間,在這邊聽著各個在地有機農友談論他們的生產與生活,三十年淬煉的時光,他們開始談論各式有機種植的方式,並且品頭論足地探討著各式農法的概念,從KKF到綠生農法,並且用自己的語彙,把這些作物的生長知識,用一些平民的語彙講述,如同我的表哥一樣。
  這些東西,或許對於消費者很難懂,但那些東西才是對於農民很實在的故事,很多人都說,要從消費者的立場來想,但其實更重要的,如何讓消費者與生產者更靠近點的方式,不是單單透過網路訂購,而是讓消費者更理解生產的故事啊。
  很多消費者通常都說,一等米最好吃,但其實並不是啊,這些CNS所訂定的等次標準,只是在說外觀的好看程度與否,你一等的米,大概就有至少兩成以上的白米,在篩選的過程中被淘汰,僅僅只因重量或者外型問題啊。
  但米要好吃與否,看的是食味值以及白米香氣的判定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進行煮飯這個環節。除了農地現場的努力,更需要餐桌現場的努力,否則並沒有任何的意義。
  我其實蠻討厭談論農民的可憐,半年賺一次跟每月賺一次,本來就會產生不一樣的存活方式,農民的窮苦是政策體制上造成的弱勢,但農民哪裡又該需要被同情,都是一樣的生存,也都一樣的驕傲。
  使用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絕對也可以種植出最好吃的米飯、玉米、蔬菜以及水果,只是需要繼續探討著肥培、作物生長原理、耕作細項修正以及病蟲害防治等環節,你呷飽未?我只希望,所有人都能好好吃飽飯,然後有時間煮煮飯。
  最後還是要推銷,這是我剩80包的白米,
  人係無食飯,就會無氣力做事。
  每公斤150元,五包以下運費自付。如有需要,請聯絡吳其融先生,0909-179416,感謝訂購的朋友,我們想辦法讓人活在農村,並且驕傲的。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秘魯/1粒種子等500年 馬鈴薯紅了秘魯

2015-10-15 00:00:00 聯合報 特派記者何定照/秘魯報導

到Mistura參展的小農,來自雨林和高山等偏遠地區,為了參展需要長途跋涉。 記者陳柏亨/攝影

分享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一顆種子等了五百年,終於等到重新被愛。南美洲印加帝國的糧食之一藍色馬鈴薯,在西班牙殖民秘魯後被長久冷落,沒人要吃。二○○八年,廚神阿庫里歐等人創辦秘魯美食展Mistura,它終在會場亮相,捧著它的印加後裔感動落淚:「我們保存種子五百年,只希望它別被遺忘」。
五穀之母 「藜麥四百年翻身」
與藍色馬鈴薯同樣在漫長的等待中,從谷底翻身的,還有也原生自安第斯山的藜麥。走在聚集小農精選食材與廚師美食攤的Mistura,阿庫里歐回憶,十五年前他探訪偏遠小農時,發現當地很多藜麥,於是問對方何時採摘,沒想到對方答「從不」,因為「沒人想吃」。
在古老的印加帝國,藜麥被視為「五穀之母」,還有信仰意涵。但遭西班牙人禁種,印加農民只得偷偷藏起。四百年後,藜麥在廚師推廣下再獲重視,聯合國還將二○一三年列為「藜麥年」,阿庫里歐很欣慰:「這都是廚師可以為農民做的事。」
藍色馬鈴薯和藜麥,只是秘魯成千上萬特殊食材之一。秘魯地貌多變,包括海洋、沙漠、雨林等,不同地理條件培育出豐美的生物多樣性。

藜麥。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美食之都 「由下而上的改革」
過去這生物多樣性,常因種族殖民、國際政治、企業利益遭漠視;如今全國都自覺到上天餽贈之珍貴。這加上秘魯史上印加等原住民、西班牙等歐洲人、非洲人、華人、日人等多種族共融混血的文化多樣性,讓秘魯可成美食熔爐,廚師與農人合作復耕及推廣是關鍵。
阿庫里歐等人成立的秘魯美食協會,就是推動農、廚平等合作、展現秘魯多樣性的平台。協會主席羅卡—雷說,協會建立農廚直接供應鏈,並推動首都利馬在二○二一年、秘魯兩百年國慶時,成為拉丁美洲美食之都。「我們是由下而上的改革,為國家而非政府服務。」
廚神掃街 「大廚緊黏抄筆記」

秘魯明星主廚阿庫裡歐(Gaston Acurio)深信廚師對國家的貢獻,絕對不亞於政治人物。他不僅為秘魯掀起烹飪復興運動,還為秘魯重塑新的國際形象。Gaston Acurio 特地到Mistura會場和參展的小農及廚師交流。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協會舉辦的Mistura(西語指「融合」),是對全世界展示秘魯美食與農業多樣性的窗口,「不管你所處之地多小、多偏遠,都有機會露面」,也讓農廚交流。阿庫里歐身體力行,每年親率旗下主廚至Mistura「掃街」親嘗、選訂最新面世食材,甚至現場口授怎麼煮,主廚忙得一路抄筆記。
羅卡—雷說,協會成員奔波偏遠地區拜訪小農,挑選特殊食材並邀參展,「這是確保多樣性。如果不主動找,來的可能都是馬鈴薯等經濟效益高的食材,罕見的蔬果都不來」。每年還汰換三成攤商,將機會讓給新產品。
對內,協會主動找秘魯環保部簽訂生態合約,包括要求漁民捕魚須留住漁場,不能趕盡殺絕,並復育瀕危物種。

鱒魚。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十年禁令 「我以原生種為傲」
對外,協會在阿庫里歐等人疾呼下力抗外來基改種,以保護秘魯生物多樣性,促使秘魯國會二○一一年對外來基改種子設下十年禁令。Mistura會場上,來自亞馬遜雨林阿瓦真族的可可農一臉自信:「我們以秘魯原生可可種為傲,都不用美國人免費發的基改可可種子。」
Mistura做得成功,去年義大利慢食協會組團來簽約合作,認為它和強調「好、乾淨、公平」的慢食運動概念相近,彷彿兩個大陸的孿生子。然而,秘魯南美版的慢食,比起歐版慢食,更深富國家、階級與種族平等翻轉意志,直如食物界轉型正義革命。
如此革命效應擴散全面,點滴落實在秘魯餐飲。

到Mistura參展的小農。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馬鈴薯。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燈籠果。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OLLUCO馬鈴薯的親戚。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樹番茄。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蛋黃果。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玉米。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各式辣椒。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

分享

南美最大的美食嘉年華Mistura在祕魯首都利馬舉辦,祕魯人聚集在Mistura慶祝他們的烹飪傳統、國境內驚人的生物多樣性,並把所有的祕魯人再次緊緊的綁在一起。 特派記者陳柏亨/秘魯攝影